東北網7月3日訊 市委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發展戰略以來,我市不斷改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積極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大力推動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公路建設、電力建設等項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日趨縮小,並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目前,全市農村文化站和圖書館已達到百分之百覆蓋率。2012年9月在廣東省漁歌精英賽暨全國漁歌邀請賽·惠州民俗文化展演中,我市選送的《赫哲漁歌》代表黑龍江省參加比賽,一舉奪得金獎。目前,全市新農村建設重點建設的試點村、示范村、中心村幾乎都建立秧歌隊,80%以上都新修建農民文化健身廣場。每年全市各級專業、業餘藝術演出團體在鄉間進行各類演出達到300餘場,觀眾達幾十萬人次。如今,全市農村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548所,佔全市學校總數的67%,在校(園)生17.8萬人,佔全市在校生總數的59.5%。通過完善校捨建設,開展集中辦學等措施,農村教育投入水平和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全部得到改造。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撤並農村小學123所,成人職業教育實現全部免費。農村中小學生每天得到3元營養餐補貼。富錦市、同江市寄宿制集中辦學走在全省前列。遠程教育網絡覆蓋所有行政村。從2010年起,覆蓋城鄉的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取得可喜成績。預計到2013年底,每個鄉將擁有一所標准化學前班,每個大村將擁有一所公辦學前班。
農村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通過爭取中央、省專項資金,改善了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新增設備、建設標准化村衛生室,鄉村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全市每個鄉鎮都有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都設置村衛生室。全市現有鄉鎮衛生院83家,村衛生室1669個。2005年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新農合參合率逐年穩步提高,補償方案不斷優化,補償標准穩步提昇,農民群眾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籌資標准由2005年的人均40元提高到2013年的350元,新農合參合率由59%提高到99.4%,累計籌資6.24億元,累計補償人次355萬人次,補償金額5.4億元。為保證我市村級衛生機構的平穩運行和發展,調動鄉村醫生積極性,市政府決定2013年將每個行政村1名村醫工資納入縣(市)、區財政預算,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全市重點工作之一。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全市100%的鄉鎮、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中心村內路至少有一條主街實現硬化。2008年至2012年累計投入10.458億元對農村電網進行改造,農村電網覆蓋率達到100%,農村供電電壓合格率達99.78%,供電可靠率達到99.67%。近5年來先後投入1.97億元,使533個村37.6萬人吃上安全的自來水,其中富錦市向陽山鎮、湯原縣鶴立鎮、東風區宏利村等實現了集中供水。
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以來,我市所屬的9個縣(市)區全面鋪開,截至到2012年底,全市新農保參保人數為51.79萬人,累計收繳資金3.53億元,享受養老金待遇人員13.86萬人,累計發放養老金1.96億元,全部由中央財政承擔。60歲以上人員每人每月享受55元養老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