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日訊 今年,同江市把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作為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任務,通過實施『五大工程』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鋪路架橋。
這個市對農業新技術極為重視,水稻大棚集中育苗、旱育稀植、大豆壟三栽培、玉米通透栽培等農業新技術推廣達到26項,農業新技術推廣到位率達到95%以上,優質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100%。
同江市實施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工程,重點實施了國家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和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國家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總投資162萬元,改善了基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辦公環境和工作手段,增強了為農民服務的能力;全市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總投資130萬元,篩選推廣了主導品種大豆7個、玉米6個、水稻5個和主推技術26項,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510戶,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3處,培育基層農技人員180人,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橕和人纔保障。
兩年來,同江市為了加速構建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通道,通過實施農業科技轉化載體建設工程,推進兩大載體建設。看重專家指導,借助深入開展合作共建活動,與有關科研院所、農墾的國家和省級農業專家協調對接,分產業實施農業專家指導,在新品種引進、重大農業科技推廣等方面進行把關。培育示范戶帶動。為鼓勵示范戶使用推廣農業科技的積極性,發揮示范帶動效應,投入資金達130多萬元,以物化補貼的方式,對科技示范戶和科技明白人發放化肥80多噸、良種800多公斤、農藥7300公斤、葉面肥11噸、大豆根瘤菌100多件等。示范戶帶動了周邊的農戶,建設玉米高產創建田2.07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田7.81萬畝、大豆高產創建田2.06萬畝。
為解決好長期困擾農技推廣工作『最後一公裡』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道坎』難題,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完善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這個市組織市、鄉兩級農技推廣部門50名農業科技人員擔任技術指導員,每人聯系10個科技示范戶,要求每個科技示范戶幅射帶動周邊10至20個農戶,累計聯系培育500個科技示范戶,幅射帶動5000多個農戶。每個技術指導員全年進村入戶時間不得少於100天,使科技示范戶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達到90%以上,農產品單產、總產兩項指標比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10%以上,單位產量節本10%以上。
同江市為把新技術新品種加速入戶到田,規模覆蓋,通過實施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工程,突出示范引帶,建設先進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建設。
這個市高起點建設農業科技示范體系,結合開展場市合作共建,學習借鑒農場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理念,按照農時、標准、管理與農場『三同步』的要求,完善『三帶、十區、百點』現代農業科技示范體系建設,即沿3條國省公路建設3條標准化種植示范帶、在10個鄉鎮建設10個面積不小於1500畝的科技示范園區、在100個村建設100個面積不小於150畝的科技示范田。
在省投項目的基礎上,同江市政府自籌資金2300餘萬元,在向陽鎮建設了同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完成了800噸智能化水稻浸種催芽中心、高標准高骨架水稻育秧大棚140棟建設任務,2012年3月27日投入使用。投入生產的水稻種子催芽基地17個,水稻芽種生產總量可達2800噸,建設標准化育秧大棚1.5萬多棟。高水平建設了試驗示范基地,依托種田大戶、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結合產業布局,分別在青河鄉、三村鎮、樂業鎮建設了玉米、大豆、水稻等3個高水平的試驗示范基地,實現了高素質農民、先進適用技術、配套基礎設施、增產增收效果『四位一體』集中展示。
同江市還實施了農業科技培訓工程,從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開展了內容豐富的農業科技之冬暨科普之冬活動,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集中與分散、媒體講座與現場觀摩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農業科技培訓。通過大規模進行農業科技培訓,達到每戶有1至2名科技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