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日訊(記者 趙海)龍江縣委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轉作風、重服務,立足農村工作的新形勢,在龍江鎮、七棵樹鎮、山泉鎮和黑崗鄉4個鄉鎮探索實施了“1+3”群眾工作法,通過創建“群眾之家”,實行民情下訪、民事代理和民生在線,建立起服務群眾的一大平臺和三項機制,強化了鄉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目前,這種“1+3”群眾工作法已在全縣鄉鎮全面展開。
有事您說話 “群眾之家”解民懮
劉奇是龍江縣龍江鎮鮮光村代辦員,每周二、周五都要到鎮裡為村裡的群眾代辦各種手續。目前,他已為村裡群眾代辦了150多件房屋、耕地、農機等各類手續。龍江縣各鄉鎮黨組織堅持方便群眾、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的原則,安排專用辦公區建立“群眾之家”,構建群眾之家、服務窗口、政務中心“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龍江縣龍江鎮黨委書記馬傳東介紹“1+3”群眾工作法。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只要是群眾需要的,再大的事也難不倒,再小的事也要做好!”鄉村黨組織根據農村實際和群眾需求,從行政審批、公共服務和便民利民等三個方面,把戶口辦理、建房審批、低保申領、民政救濟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89項服務事項納入代理范圍,實行村民委托、全程代理、無償服務,使群眾辦事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鄉。截止目前,共為群眾代理代辦5890項,為群眾節省交通等方面的費用11萬元。

龍江縣民生在線工作網絡。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龍江縣在自然屯和居民小組設立為民服務代理代辦點379個,在農民之家和居民之家建立代理服務站56個,在鄉鎮群眾之家建立代理服務中心4個,從而構建了鄉村屯三級代理代辦網絡和服務體系,覆蓋了城鎮、鄉村各個角落,不留死角。

鮮光村代辦員劉奇(左)在龍江鎮“群眾之家”為村民代辦手續。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目前,龍江縣各社區和村級黨組織,都參照鄉鎮的設置模式,利用文化活動站、農家書屋、黨員活動室等場所,建立“居民之家”和“農民之家”,有效整合鄉(鎮)村、社區的職能和人員,組建來訪接待、法律維權、民事代辦等專門的群眾工作機構,使鄉村乾部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各鄉鎮探索建立了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機制,構建縣、鄉、村三級代理代辦服務網絡。
龍江縣委書記王兆憲表示,“1+3”工作法,就是抓乾部作風轉變、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繁榮、乾群關系和諧、黨的執政基礎。通過抓“1+3”群眾工作法,促進了龍江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營造家的環境 為群眾建造溫馨的親情驛站
“累了你就歇歇腳,渴了你就喝杯茶,氣了你就消消火,難了你就說句話,這裡就是你的家!”這是龍江縣各鄉(鎮)村黨組織“群眾之家”的宣傳語。
黑崗鄉黨委書記張孝(右一)走訪困難群眾家庭。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在“群眾之家”中,設定了遠程教育、技能培訓、信息傳遞、文體娛樂、民事代辦、矛盾調解、幫扶解困、合作經營、法律維權等25項職能,做到來有接待、問有答復、事有人管、困有所幫,讓群眾享受家的關愛,找到家的依靠,發揮鄉(鎮)村黨組織化解矛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作用。截止目前,共接待群眾1490次,為群眾提供法律維權35件次,化解矛盾107件次,解決實際問題6230件次。
為轉變縣、鄉、村乾部工作作風,使乾部與群眾零距離接觸,各鄉鎮通過開展民情下訪活動,著力構建乾群溝通聯系大通道。縣鄉村三級乾部一改過去下基層“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作風,每人長期包保一個屯,聯系3至5戶群眾,既有致富能手、種養加大戶和科技示范戶,也有貧困戶、五保戶等弱勢群體,建立健全問題收集、整理、處理和反饋工作流程,實行分類處置、分級處理,真正把問題發現和解決在農村一線,把矛盾消化和調解在基層,把服務延伸和拓展到群眾家門口。

黑崗鄉三家子村代辦員宋金山在鄉政務中心為村民代辦相關手續。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鄉鎮乾部每年進村入戶時間不少於30天,村和社區乾部每年進屯、入戶時間不少於50天,使乾部群眾長時間面對面接觸、心貼心溝通,強化在民情下訪全過程,進一步密切黨群乾群關系。截止目前,鄉村和社區乾部與群眾結成包扶對子460對,深入基層5400餘次,現場辦公65次,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810件次,化解矛盾103件次。
黑崗鄉靠山村農民楊會(右)在村代辦點辦理相關手續。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寧可我們自己多流汗,也不能讓群眾多跑路!”鄉村黨組織實行一窗式接待、一站式辦理,分別制定了規范的代理代辦工作流程圖,編制了指導手冊,明確了15項代辦職責,細化了代理范圍,出臺了工作標准,完善了評價體系,落實了工作責任,確保代理代辦高效、快捷。通過建立便民聯系卡、便民熱線、便民信箱等13項工作制度,龍江縣不斷豐富服務群眾的手段和措施,增強了為民全程代理服務的生機和活力,真正把代理代辦工作建成群眾滿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