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8日訊 六月,記者在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鎮采訪時看到,綠油油的玉米格外壯實。這裡的玉米全部實行『平播』,上千畝玉米田一個壟臺都沒有,這樣的『懶漢』種田被稱為保護性耕作。
說起保護性耕作,江橋鎮胡勒村村民汪忠海打開了話匣子:『保護性耕作省去滅茬、旋耕、破壟、夾肥、開溝、濾水、二次鎮壓等工序,平均提高功效60%左右,平均畝節本增收140元。』
泰來縣『十年九旱』,乾旱和土壤沙化一直制約著農業發展。針對這一實際,2007年這個縣引進保護性耕作種植技術,通過召開現場會、培訓會、電視講座,加大媒體報道以及發放宣傳資料、制作專題片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提高農民對保護性耕作的認識,保護性耕作已由2007年的2500畝發展到2012年的30萬畝,累計節本增效6000多萬元。
隨著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逐步開展,很多農民紛紛主動要求實施應用此項技術,但是土地不連片、機具少、價格高制約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大面積推廣,為解決這個難題,泰來縣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決定改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組建以村支部、村集體領辦的方式,采取土地入社、資金入股、國投量化、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按股分紅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8個以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為主導的現代農機合作社,在水利、科技和基礎設施投入上向保護性耕作合作社傾斜,在信貸投放、貸款貼息、土地耕暄補貼、農業陽光保險、高產攻關項目等方面給予優先扶持。三年內,村支部書記領辦的合作社全部達到確定目標的,獎勵鄉鎮黨委書記5萬元,獎勵村支部書記5萬元。
縣保護性耕作辦公室主任李思清向記者介紹,入夏以來,泰來縣一直乾旱少雨,全縣上下全力抗旱,但農作物仍大面積出現『黃角』等現象。但采用保護性耕作項目區內的農戶卻非常清閑,玉米苗不僅沒有旱象,而且植株性狀表現非常好,苗齊,苗壯,植株高大,顏色深綠,與相鄰地塊相比長勢明顯高出一大截。
江橋鎮艾倫村村民王國安發展保護性耕作種植技術已有4個年頭,他告訴記者:『去年春旱連伏旱,別人澆了三四遍水,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地塊只澆了一遍水,玉米穗大、籽粒飽滿、含水量小,畝產達650公斤,增產60公斤。』
如今,泰來縣保護性耕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40萬畝,有1000多戶農民依靠『懶漢』種田走上科技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