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赴俄打工困守深山』者不是『黑工』未遭虐待
2013-07-10 09:11:43 來源:生活報  作者:魯明明 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7月10日訊 幾天來,“赴俄打工者困守深山”事件引發相關部門、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綏化市委宣傳部5日出具的一份情況說明中稱:3日6時許,綏化市有關部門接到群眾反映:北林區西長發鎮、寶山鎮、綏勝滿族鄉約160名農民,自今年3月份至5月份,經黑河市大陸公司介紹,赴俄羅斯科麥羅沃州打工。近日,約有60名打工農民因與公司方發生糾紛,躲藏到工地附近山上,並通知了國內家屬。經外事部門初步調查,當地工程施工人員共380人,200多人是黑龍江人,上山的61人是其中一部分。

  6日,記者專程趕赴綏化市西長發鎮進行采訪。

  網上求救:

  “赴俄農民工困守深山”

  “當時包工頭報價是每人每月12000元工資。但到俄羅斯後,不但工資沒兌現,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其中61人不堪忍受,趁黑夜逃入深山。”

  “今年4月末,綏化市北林區西長發鎮農民工和吉林省農民工數百人,由黑河一位老板帶領去俄羅斯做勞務,當時包工頭報價是每人每月12000元工資。但到俄羅斯後,不但工資沒兌現,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其中61人不堪忍受,趁黑夜逃入深山。”4日,上述內容的帖子出現在百度、天涯等多個網站上,被在微博上瘋狂轉載,一時間引發廣泛關注!

  根據網友上傳的“被困人員”照片,可以看到在密林中,多位農民工身穿棉衣席地而坐。為了避雨,他們還橕起塑料布。在低溫的山裡,人們聚攏在一起取暖,其中不乏中年男子和婦女。被困人員家屬接到“求救”信息後,向國內有關部門進行了反映。

  黑龍江外事部門證實:

  61人躲入山中

  開發商給出的理由是,此次上山的人員多數是木工,在工程結束時因為驗收不合格,產生了糾紛,工人為了抗議躲進深山。

  6日,有媒體報道稱,經綏化相關部門統計,被困山上的村民共計61人,涉及綏化市北林區西長發鎮、寶山鎮、綏勝滿族鄉多個鄉鎮,他們均被困在俄羅斯科麥羅沃州首府科麥羅沃山上。綏化市北林區西長發鎮負責信訪工作的副鎮長馬慶龍稱,經入戶核查,他們確定當地有村民被困俄羅斯,鎮裡與被困人員通話獲悉,目前被困人員的身體情況還可以,尚有糧食儲備,暫無受傷人員。

  據了解,4日,接到被困家屬反映的情況後,由綏化市政府、黑龍江省商務廳和黑龍江外事辦組成的中方10人調查組第一時間趕赴科麥羅沃州調查處理此事,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接到報案後立即派出工作人員抵達科麥羅沃州。經外事部門初步調查,當地工程施工人員共380人,200多人是黑龍江人,上山的61人是其中一部分。黑龍江省外事部門表示,開發商給出的理由是,此次上山的人員多數是木工,在工程結束時因為驗收不合格,產生了糾紛,工人為了抗議躲進深山。


 

  受困人員家屬稱:

  上山的原因是“拖欠工資”

  “61人中大多數被拖欠工資,有的乾了3個月只發了一個月的工資。”

  6日下午,記者在西長發鎮經過一番打聽,在東北一村一棟鑲著白色瓷磚的平房內,見到了在俄被困人員家屬關美娜。在本次事件中,東北一村共有20餘名農民被困山上,其中就有關美娜的父親、母親和弟弟。“今天下午我已經接到弟弟打來的電話了,說他們昨晚都已經下山了,現在情況挺好的!”剛剛吃完飯的關美娜,神情已經輕松了很多。

  關美娜說,2日晚她接到了弟弟打來的電話,聲稱被困在了山上。3日上午,她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反映,並提供了由弟弟傳來的山上坐標等信息。隨後,在等待處理的過程中,“由於著急”,關美娜坦承發動了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在網上發帖。“帖子內容是西長發鎮一位教師幫忙寫的。”

  關於網帖中“遭到毆打”的說法,關美娜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稱的確沒有證據。對於上山的原因,關美娜說,“61人中大多數被拖欠工資,有的乾了3個月只發了一個月的工資。”“有一種說法是由於工程有質量問題,導致工錢被拖欠。”

  《廣州日報》刊文稱:

  中駐俄工作人員勸服工人下山

  一位困守山中的赴俄農民工確認該事。他表示,之前曾簽過一份草擬合同,作為木工每個月能夠拿到12000元的工資,但是到了俄羅斯之後,工資卻沒有兌現。

  據廣州日報記者從黑龍江省外事部門了解到,赴俄農民工並不是“黑工”,也未遭到虐待。

  黑龍江省外事辦相關人員告訴《廣州日報》記者,他們4日便注意到“赴俄打工者逃進深山”這條網帖,同時也接到了黑龍江赴俄農民工家屬的電話,第一時間了解到相關的情況。

  根據黑龍江外事辦了解到的情況,這位相關人員介紹,今年,的確有一位名叫“邢亮”的工地總經理在黑龍江招到200多名工人,並與俄羅斯科麥羅沃州一位俄籍華裔王姓女士合作,到該州某工地進行工作。“兩人多次合作,赴俄農民工也是通過正規途徑到俄勞務的,並不是‘黑工’。”

  此外,針對網帖中提到的赴俄農民工遭遇“缺衣少食、棍棒相加”的不公對待,他表示,經過了解,盡管俄方開發商提供生活、工作條件沒有達到承諾的水平,但農民工也沒遭遇“缺衣少食、棍棒相加”。

  而至於農民工逃入深山的原因,可能是開發商在工程結束時發現驗收不合格,要求農民工返工,因此和農民工產生了糾紛。

  據這位相關人員介紹,5日中國駐俄大使館兩名工作人員就到達了位於高速公路旁山上的事發地點,並與山上農民工溝通,但農民工當日並沒有下山。經勸說,6日凌晨,61名困守俄深山的綏化農民工下山,並得到中國駐俄大使館的幫助。當日,其中一位困守山中的赴俄農民工確認該事。該工人告訴《廣州日報》記者,之前他曾簽過一份草擬合同,作為木工每月能拿到12000元工資,但是到了俄羅斯之後,工資卻沒有兌現。

  調查:

  不簽合同靠“口頭約定”赴俄打工勞務待規范

  整個西長發鎮,每年都有上百人赴俄打工。大多數都是“五一”前後出發,過了“十一”回來,每個月可以掙到上萬元。

  本報記者在西長發鎮的采訪中,關美娜和東北一村的其他被困人員家屬都表示,自從反映情況後,政府有關部門立即受理,包括鎮、區、市的有關領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處理,他們對相關處置表示滿意,尤其是6日下午,他們接到電話得知被困農民工已於5日晚全部下山,家人都放下了心裡的大石頭。

  記者了解到,整個西長發鎮每年都有上百人赴俄打工。大多數都是“五一”前後出發,過了“十一”回來,每個月可以掙到上萬元,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建築業,做瓦工、木工等。

  在正黃一村一位閆姓人家,家中擺放著一臺46寸的液晶電視機,留守家中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村民們說,如今村裡的土地很多都承包出去,或者交由老人負責,大多數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尤其是選擇赴俄打工,在這兒附近的村裡已有多年了。據了解,該村至少有10多人前往俄羅斯打工,每年都有來自中俄邊境城市黑河市的勞務中介過來招工。

  關美娜說,村民們前往俄羅斯打工的方式往往都是通過熟人介紹,或者朋友親戚結伴前往。他們村都是通過一位叫“張二”的人介紹前往的,都不簽訂相關勞務合同,一般都是通過口頭約定,至於到黑河赴俄前是否簽訂勞務合同就不清楚了。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