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系列報道之三
設施農業引領致富路民生工程惠民暖人心
—記黑龍江省援疆建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
東北網7月10日訊 (記者 趙海) 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一幢幢新建的居民住宅,藍天下,綠草地,到處煥發著勃勃生機,這裡就是阿勒泰地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183團所在地。三年來,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牡丹江管理局的援建下,加快推進了受援地團、場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實施了保障性住房、自來水改造、種植、養殖大棚建設等援疆項目,提高了群眾生活水平,使兵團在團、場建設中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183團二連職工王秋美在收拾新居。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褚貴寶在蔬菜大棚裡裡采摘柿子。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推進兵、地共建助推十師城鎮化發展
在種植戶褚貴寶的蔬菜大棚裡,記者看到了絲瓜、柿子等多種蔬菜已經成熟,沈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據褚貴寶介紹,他是183團的設施辦主任,日光溫室大棚建成後,他帶頭承包了8個大棚,做示范推廣,平均每座大棚年純收入能達到25000元以上。
據悉,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援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的設施農業基地建設中,183團日光溫室大棚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600萬元,其中對口支援資金1800萬元(含農墾總局援建資金600萬元),團場自籌800萬元,建設完成蔬菜種植溫室200座,該項目於2012年6月開工,同年11月完工並全部投入使用。183團還建設了養殖暖棚100座,完成投資840萬元,其中,對口援建資金100萬元,自籌740萬元,目前已經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每座養殖棚的年純收入在3萬元以上。
喜遷新居的183團二連職工王秋美的臉上一直掛著笑意,她一邊收拾新居,一邊同記者聊了起來。據她講,以前住在環境艱苦的畜牧點裡,日常生活有許多不便,去年12月份購買了建築面積近90平方米的職工住房,享受國家補貼4萬元、黑龍江對口支援2萬元,自己只拿了8萬元,新居裝修已經完工,正准備搬進來住。
據了解,183團援建項目中,新建設職工住房1047戶,總建築面積89000平方米,完成投資10470萬元,其中,對口援建資金2094萬元(每戶2萬元),國家資金4188萬元,團場自籌4188萬元。2011年6月開工,同年12月竣工,目前全部交付使用,1047戶職工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同時,183團啟動住房改造工程。該項目改造205戶住房屋面、牆體保溫及院落等,完成投資615萬元,其中,對口援建資金143.5萬元,國家資金164萬元,團場自籌307.5萬元。於2011年6月開工,同年11月竣工並交付使用。
“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受援地經濟社會長足發展
援疆項目的全部投入使用,使受援地經濟社會效益明顯,促進了團、場農業現代發展進程,通過設施農業基地引領示范,目前成為團、場職工創收的一條重要途徑。民生工程成效顯著,183團中學綜合教學樓建設項目,使1500多名學生在寬敞、明亮、暖和的教室裡上課。職工住進了配套齊全“綠色、低碳、宜居、和諧”的軍墾新城住宅小區。建設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三館合一工程項目,成為當地標志性的援建項目。在對口援建工作中,團、場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按照“輸血”與“造血”相結合,職工持續增收和團、場持續增效相結合,經濟援助和乾部、人纔、科技、產業援助相結合,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的要求,全方位引進、借鑒、學習、運用援建方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發展方式,做好援建規劃,以項目為抓手,著力培育一批促進職工持續增收和團、場持續增效的支柱產業,使團、場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目標。
黑龍江援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保障性住房項目。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龍疆設施農業基地。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2011年至2015年,黑龍江省將提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對口援助資金4億元,佔黑龍江省援疆資金(9.5億元)的42%,是12個援助兵團各省中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三年來,黑龍江省共投入援疆資金26533.2萬元,比援疆規劃確定的22015.5萬元,超規劃提前支付援疆資金4517.7萬元,佔援疆規定資金的20.5%,援疆資金及時到位為援疆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資金保障。三年中,開工建設了77個項目,其中工程類項目60項,非工程類項目17項。援疆項目實現了項目開工率100%,援助資金到位率100%,工程完工率100%,確保援疆項目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受益,讓受援地群眾早日享受到了對口援疆帶來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