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6日訊 日前,哈爾濱市民張爽在南非花4萬多元買了3粒鑽石,共計2.2克拉,經質監部門檢測,這3粒是淨度最差的“垃圾鑽”。據哈爾濱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金銀珠寶檢驗部統計,今年上半年,有700餘名消費者前來檢測珠寶鑽石首飾,比去年同期增加20%,3成左右的首飾存在問題。
左側和田玉手鐲顏色偏深,有些許紋路;右側玻璃手鐲潔白,無瑕疵
圖便宜買回“垃圾鑽”
今年5月,哈爾濱市民張爽到南非出差,看到1克拉的鑽石不到2萬元,比國內至少便宜上萬元。他挑選了大小分別是1克拉、50分和70分的3粒鑽石,共計花費4萬多元。回到國內後,他到哈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金銀珠寶檢驗部檢驗,結果檢測報告上寫下了“P級鑽石”。
據哈市質檢院金銀珠寶檢驗部主任房大民介紹,張爽拿來的鑽石,顏色比較黃,有瑕疵,切工不好,這些都說明了鑽石的品質較低。一顆鑽石的品質從顏色、淨度、切工、克拉四個方面綜合考察。這四方面都高,則鑽石品質好;有一項低,鑽石品質就會隨之打折。P級就是淨度最低的指標,可明顯看見鑽石內含物。P級鑽石也就是行內人所說的“垃圾鑽”,外觀和質地都是比較差的,一般沒有增值的價值。
翡翠手鐲毫無瑕疵
原是化學加工
市民李雲一直想買一只翡翠手鐲,她逛了幾家翡翠專櫃,看到“像樣一點”的翡翠鐲子至少上萬元。今年3月份,她跟著旅游團去南方玩。在一個旅游景點,她看好一款鐲子,顏色翠綠,一點瑕疵都沒有。經過討價還價,她花2000多元買下這只手鐲。
今年6月,李雲將手鐲送到質檢院檢測,檢測結果為“翡翠(處理)”。據檢測人員講,這只手鐲不是純天然翡翠,是翡翠B貨經過人為化學加工,纔變得翠綠透明。
注膠石英岩冒充翡翠
據房大民主任介紹,市面上的翡翠飾品主要分為A、B、C三類。A類是只經過物理雕刻加工的天然翡翠,顏色亮度好,價格也較高;B類翡翠經過酸浸泡、注膠等人為化學方法處理,去掉了翡翠中的雜質,增加了透明度,使原本極差的翡翠變得乾淨通透,但翡翠內部結構受到嚴重破壞。C類是最差的品級,這種翡翠本身沒有顏色,經過化學處理後可變顏色。
檢測中出現問題的飾品,多是用翡翠B、C類、注膠石英岩等材質冒充翡翠A類。房大民還說,這些材質外觀都比較接近翡翠A類,經過化學加工,做出來的首飾非常漂亮,外觀沒有雜質,顏色亮度高,看起來非常上檔次。同樣一件手鐲,用注膠石英岩制作,成本100元到200元,如果是翡翠A類,價格則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買首飾得看
檢驗證書和檢驗結論
房大民提醒廣大消費者,購買珠寶鑽石首飾時,一定要看有CMA、CNAS、CAL國家認證機構標志的證書或合格證。還要注意證書上的檢驗結論,如標注翡翠手鐲,則證明該手鐲為天然翡翠A貨手鐲。如手鐲是合成,則標明”合成”字樣。購買鑽石,要看證書標明的級別,一般大於0.2克拉的鑽石都有顏色、淨度、切工的分級。消費者要貨比三家,仔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