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24日訊 『女人,從女孩起就想做購物狂。』這是電影《天生購物狂》中的一句經典臺詞。在現實生活中,『購物成癮』的女性並不少見,哈市的李女士便是其中一員。不久前,她在一次購物中花光5萬元後,由家人陪伴來到哈醫大二院心理門診向專家求助。
失戀後成了『購物狂』
30歲的李茜(化名)是一名公務員,工作穩定,家境不錯的她在花錢上很是隨意,遇到喜歡的東西不管多貴都會果斷買下。而出身農村家庭的男友深知賺錢不易,對她盲目購物的行為很不理解,兩人為此沒少鬧別扭。在一次激烈的爭吵後,李茜賭氣和男友分了手,分手後她沒有找到合適的新男友,而前男友很快和一名各方面條件遠不如她的女孩結了婚,這令她的自尊心備受打擊。
『從那時開始,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想購物。』李茜說,她幾乎每周都會去商場或超市購物,一年前,她又迷上了網購,從快遞員手中接過貨品是她最開心的時刻。
一次購物花了5萬元
雖然一次次刷卡的滿足感可以暫時填補心裡的空虛,但是瘋狂購物後,冷靜下來的李茜又會陷入無限的自責和悔恨之中。李茜家裡有一個專門的衣帽間,裡面堆積如山的物品中,很多都是重復購買的。
雖然李茜的收入還不錯,但這根本不足以支付她購物的龐大支出。李茜說,她一共有三張信用卡,每張透支的額度都是一萬元。對她來說,刷爆卡是常有的事,每當月底收到銀行提示還款的短信時,她都要伸手向退休的父母求助,望著父母無奈的眼神,她都發誓以後再也不購物了,但是一旦心情不好或工作壓力大,她的腿就不由自主地跨進商場。最多的一次,她一次性花光了5萬元,李茜和她的家人終於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得向心理醫生求助。
瘋狂購物是『衝動控制障礙』
據哈醫大二院心理門診張文藝主任介紹,購物成癮的患者,從心理學上分析,屬於『衝動控制障礙』。任何人都具有控制衝動的能力,但是對於購物成癮的患者來說,這種控制機制明顯降低了,因此纔會發生瘋狂購物的行為。
張文藝介紹,購物成癮的患者主要是一些感情脆弱、精神空虛、內心孤獨或身心受損的人。與男性相比,女性更易通過購物的方式來排遣壓抑、郁悶、焦慮等情緒,並對購物產生心理依賴。
『購物狂』出門前先列好清單
張文藝稱,目前針對購物成癮患者常用的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通過與精神科或心理科醫生諮詢,讓行為者認清衝動購物會導致後續欠債等一系列問題,不斷練習學會購物前先列表,把想買的商品分成『想要但不需要的』、『可能需要的』以及『真的需要的』三大類,以矯正錯誤的行為。如果購物成癮的同時,還伴有嚴重抑郁的癥狀,可以在認知行為治療的同時,適當用一些抗抑郁藥物。
張文藝提醒,如果家中有『購物狂』,親朋好友對他們要多些理解和關愛,幫助他們走出怪圈。家人可以多陪他們聊天,多給予一些肯定和支持。此外,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味追求物質上的獎勵,避免讓孩子從小養成不良的價值觀及行為。
教您幾招遠離『購物狂』
1、出門不要帶信用卡或現金卡,盡量現金購物。
2、減少信用卡數量,只留下一張應急。
3、每天出門只攜帶所需要的現金。
4、如果想逛街,在商店關門後看看陳列品就好,減少誘惑。
5、少看精美的購物雜志或電視購物頻道。
6、出門前列購物清單,只買所列的東西。
7、每天寫購物日記,記錄花了多少錢,有沒有買重復或不需要的東西。
8、培養別的嗜好,特別是運動,像走路或爬山,遠離商品促銷的環境。
9、找一個成熟、克制力強的至親好友當『拉拉隊』,當耐不住購物衝動時打電話給他(她),請他(她)拉一把。
編者按
7月9日,本報報道了哈市道外區北十二道街,一名六旬老人拾荒六年,撿來的垃圾足足裝滿10輛卡車的故事。老人『不差錢』,卻熱衷於收藏垃圾,其實是情感孤獨障礙的表現。連日來,記者走訪哈市多家醫院的心理科、精神科門診了解到,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情感溝通障礙等因素影響,現代人的心理問題頻發,但對於何時形成、如何形成,卻鮮有人去關注。記者挑選出幾個極端案例,希望能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