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錢幣博物館館長免費鑒寶五年:上萬民間藏品九成是贗品
2013-07-28 08:26:45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曉晨 張清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7月28日訊 近日,在2013年度全省“博物館免費開放最佳做法推介活動評比”中,哈爾濱南崗展覽館榮獲黑龍江省文化廳頒發的“最佳藏品征集獎”。當記者詢問國有博物館為何文物靠征集而不是“淘寶”來尋找時,圈子裡的人私下坦言道,文物市場其實假貨充斥,很難“淘”出東西,而征集來的文物則比較靠譜,畢竟要經過國家權威機構鑒定後纔能入庫的藏品。

  專家為市民的藏品免費鑒定

  不經意間,哈市“文物市場”贗品橫行的秘密就這樣被戳破了,帶著一份好奇,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市收藏界的權威們,試圖一探其中的究竟。

  上萬藏品經鑒定九成是贗品

  20日,哈爾濱錢幣博物館錢幣義務鑒賞現場人頭攢動,距離鑒賞活動開始還有一段時間,就有幾十位市民拎著大包小裹,在門前排起了長隊。

  現場有一名老年的收藏愛好者,一下子掏出了好幾件藏品,但都被專家毫不留情地打回了“原形”,“你這個罐子是仿清代的;這幅畫雖然卷軸看起來很舊,但裝裱很粗劣,不是張大千的真跡;至於你拿來的十幾枚‘袁大頭’都是假的。”老人的表情變得有些沮喪,隨後離開了。這一天專家還真的評出了“鑒賞明星”,它是華俄道勝銀行發行的紙幣,屬真品。而當天近百件來鑒定的藏品,大部分是贗品。

  哈爾濱錢幣博物館館長李斌,這些年一直參與免費鑒賞工作,他坦言,從2007年12月20日第一次免費鑒賞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時間,每月的5日、20日是免費鑒賞的日子,因為7月20日的鑒賞日趕上周末,當天來的人格外多一些。免費鑒寶日最初的鑒定范圍僅限於錢幣,後來為滿足市民需求,又增設了其他鑒定項目。

  目前,該館已為近萬市民免費鑒定上萬件藏品,通過鑒賞活動的確發現過一些價值較高的文物,如宋代古錢、金盧布等,但總體來說珍品鳳毛鱗角。在現場,很多人都說自己的藏品是寶貝,用白布或紅綢包裹得嚴嚴實實,但專家鑒定後發現,其中的真品並不多,這些年藏品鑒定有九成以上都是贗品。

  “走火入魔”的大有人在

  23日,記者來到省博展文物司法鑒定所,正趕上一個小伙子從包裡拿出來一塊精美紙箱包裝的石頭請專家鑒定,“淘來的,朋友說是雞血石,你們給看看吧!”小伙子遞過石塊,專家拿著放大鏡端詳了一會兒,“假的。是用紅色硫化汞染色的普通石頭。”一邊說著一邊將石頭遞給了小伙子。

  “不能吧,那麼一大片紅色呢,人家說是昌化的雞血石。”小伙子有些著急地問道。“真雞血石表面一般都比較細膩平坦,沒有太多孔洞;而造假的雞血石往往采用浸漬法染色,時間一長,表皮的毛孔就會變粗,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其表面會發現細小的棕眼,你的這塊石頭就是這樣。”工作人員一邊介紹著,一邊讓小伙子湊近透過放大鏡仔細看。“真雞血石的紅色是由內而外立體分布,很有層次感,顏色漸變的過程也比較有層次。而你的雞血石的紅色都呈現在一個表面,缺乏層次感,漸變過程也比較散亂,造假跡象明顯。”聽到這些,小伙子的汗水順著面頰往下流。

  “不是跟你說了嗎,漏不是那麼好撿的,你打工掙錢也不容易,掙的那點兒錢都花在這上面了。”工作人員有些埋怨地說道,小伙子表情有些尷尬,悻悻地離去……

  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小伙子是博物館文物司法鑒定所常客,只是一個普通打工者,每月工資纔兩千多元,而這塊所謂的“雞血石”竟花去了他兩個月的工資。

  省博物館文物司法鑒定所副主任蔣義濤介紹說,這些年收藏活動很火,前幾年,搞收藏的主要是文物愛好者,或是手裡有閑錢又對文物感興趣的人。他們有的是受祖輩父輩的熏陶,走上一條由收集郵票,到搜尋錢幣,再到收藏文物的自學道路。隨著各類鑒寶活動的火爆,曾經的精英收藏,在當下已變成了全民狂歡。很多市民都參與到收藏中來,有許多是普通的打工族,渴望著一夜暴富,進行收藏投資。其實現在連收藏專家幾近無漏可撿,所以普通的收藏者更不要有這種心態,生活本就不富裕,把有限的錢,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交學費”上,看著都讓人嘆惜。

  大老板花70萬買回千元陶瓷盆

  采訪中,蔣義濤給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前段時間有個包工頭,在內蒙古搞工程,人家剛給他結了七十萬元的工程款。在回哈的路上,碰到有人賣清光緒年間嬰戲圖陶瓷盆。賣的人說陶瓷盆是家裡祖傳壓箱底的寶貝,曾有人出150萬元要買這個盆,他父親當時都沒捨得賣。現在老父親查出得了肺癌,家裡急需錢給父親治病,不得已,他背著父親把盆拿出來,100萬元就賣。幾經討價還價,那個包工頭以70萬元價格買下了陶瓷盆。

  後來,那人請蔣義濤幫忙鑒定,蔣義濤說那個陶瓷盆看上去有些舊,已沒了亮光,但在專業人士眼中,是做舊的活兒,工藝是現代人仿制的,然後將盆底磨平做舊。新的陶瓷看上去有亮光,造假時人們只要用酸去掉新的亮光,就能達到陶瓷顯舊的目的。而按照現代工藝品的價格,那陶瓷盆最多也就值一千多元。

  國寶名畫自己送上門

  “真正的收藏不應以經濟追求為目的,否則要交很多學費。”說到現在老百姓對收藏的癡迷,蔣義濤主任感覺現在的多數收藏者都過於功利,只看重文物的經濟價值,而忽視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對那些收藏感興趣的愛好者,他總會勸告:“先不要去市場上買,要多看真跡,先要進行學習。你們收藏愛好者的積極性越高,上當受騙的幾率就越大,千萬別花大價錢‘撿漏’。”

  在蔣主任看來,搞收藏必需有兩個基本要素:有閑錢,有一定的收藏知識。平民百姓千萬別指著收藏發大財。小的投資,即使是贗品,也可以作為工藝品擺放家中,對家庭生活沒有太大的傷害,否則奔著一夜暴富的目的搞收藏,很可能是“杯具”。

  其次,要有相關的知識。哈爾濱收藏界一直流行著幾個經典段子:在哈市經營書畫雲寶齋的老板有個價值上千萬元的寶貝,卻是不費吹灰之力自己送上門來的:2004年,一個俄羅斯女子兜售畫卷,他花2萬元購買,結果那是元代盛懋盛子昭的名畫《輞川勝境》,是難見的國寶,價值應該在幾千萬元以上。哈爾濱收藏了百餘塊老懷表的曹增伸,其價值上千萬的藏品大多是淘漏淘來的。

  其實在業內人士看來,很多人是只知其結果,卻不知其所以然,雲寶齋的老板本身就是學畫的,還創辦《中國美術》雜志,有著十幾年的經營書畫經驗。而曹增伸受祖輩父輩的熏陶,年輕時就喜歡搞收藏,又曾擔任哈爾濱機械研究所所長,因為是機械方面的專家,他對機械結構的懷表的認定,有著獨到的心得,不太容易走眼。

  哈爾濱收藏界的大咖“老孫”介紹說,文物和一般商品不同,不能像商品一樣明碼標價,做收藏靠的是眼力,個人的鑒賞能力不同,經常有“撿漏”和“走眼”的時候,能淘到寶是多年相關知識積累的結果,而且古玩市場長期以來就有個“不退不換”的行規,因此,搞收藏先要愛好,做某方面專家,把收藏的相關知識弄懂搞通,纔能事半功倍,收藏到好東西。

  壓箱底老物件也有收藏價值

  前段時間,哈市南崗展覽館舉辦了以“歷史文物暨文學藝術作品捐贈展”為主題的展覽。展覽的86件物品均是市民捐贈的,展品中有俄文秋林公司發票和俄式咖啡壺、俄國油畫,還有早年間市民常用的俄式椅子等。而在專家眼中,其實自家使用的老物件也有收藏價值。

  哈市南崗展覽館自開館以來首次舉辦個人展的文史資料收藏家朱俊峰老人就是這樣一位。年過八旬的他,從十幾歲時就開始收藏,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收藏有意義的物件的機會,藏品包括照片、史料、糧票、郵票、報紙、門票、收音機、電話等,有上萬件之多,記錄了冰城近百年間的巨變,現在已成為了文史收藏的大咖。

  在哈市南崗展覽館裡擺放的一對俄式老木凳就是市民王敬?捐獻的。王敬?的父親1930年左右在當時的南崗商圈為俄國人打工,幾年後俄國人離開哈爾濱時,將一些家具留了下來,王敬?的父親便將這對凳子拿回家。王敬?說,這對木凳當年是她家的“主力”,吃飯、招待客人、孩子寫作業都要用這對凳子。最令她懷念的是,祖母過去總是坐在這張凳子上。祖母當年坐在凳子上的一顰一笑,仍清晰地印在她的腦海裡……老木凳,讓她回想起過去的日子,充滿濃濃記憶。

  在蔣主任看來,如今,收藏已經成為投資熱點,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大軍之中,但把原本好玩有意義的東西變成了一味追求昇值空間的全民性投資運動卻是不可取的。因為收藏原本應出於興趣愛好,增值只是副產品,收藏人士關注的熱點應該是藏品的藝術屬性,重要的是人文歷史價值而不是市場價值。如果一些人收藏一定在意市場價值的話,與其到處尋那些摸不著邊的“珍品”,不如好好留存家裡的老物件,這些藏品可能增值更快。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