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9日訊 日前,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欄目對家樂福銷售的“牛肉丸”不含牛肉曝光後,該超市的速凍肉丸全部下架。除牛肉丸被“摻假”外,人們平時偏愛的火鍋、麻辣串裡的各類肉丸食品,是否“貨真價實”呢?
記者到市區內超市、菜市場和流動食攤購買“蝦丸”、“牛丸”、“蟹棒”、“墨魚丸”4個種類7份樣本,送至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檢測中心進行DNA肉源性檢測。
為驗證各種“肉丸”的“真身”,日前記者分別從超市、菜市場、路邊攤買來4種7份肉丸送檢,結果提取物均未檢出“主料肉”
既然“蝦丸”“牛丸”裡都是雞肉、鴨肉、豬肉,口感上咋就那麼像蝦肉、牛肉呢?“前幾天我在超市買墨魚丸,無意間看包裝袋上的配料裡竟然不含有墨魚,我就納悶兒這個東西是如何整出墨魚味兒的。”市民賈女士對肉丸的食品安全產生了擔懮。
鄭長江教授說,目前肉丸市場的不規范和消費者對肉丸成分的不了解,造成消費者糊涂買賬。據介紹,由於肉丸主要是由肉泥和淀粉制作,制作時放入肉味香精、色素、食品膠等添加劑,以“模仿”出天然食品口感,如果過量食用,會影響健康。他建議市民在購買速凍肉丸時,一定要看清楚產品包裝,選購正規廠家產品,避免購買到“三無產品”。
在這裡,食品專家為幫市民鑒別肉丸質量好壞“支招”,專家指出,好肉丸一般都有彈性,用手捏後會很快恢復原狀,質量差的丸子用手捏後反彈較慢;質量差的肉丸有血腥味和尿臊味,雞精香料的味道很濃,正宗的肉丸裡食品添加劑很少,經過冷凍後沒什麼異味;好肉丸顏色正常,質量差的顏色十分鮮艷。
肉丸好壞 如何鑒別
肉源檢測
國標規定:含肉量≥45% ,主料肉量≥10%
“蝦丸不就是蝦肉打成泥制成的嗎?”“平時都沒注意這些肉丸到底是什麼原料做的,只是覺得吃起來有肉味兒。”采訪中,部分正在市場選購的市民表示對肉丸成分並不了解。
記者在新一百超市和道裡菜市場發現,散裝的速凍肉丸標簽上,只寫著“魚丸”“蝦丸”,並沒有標明主料肉的成分含量,另外,帶外包裝的一些肉丸產品也沒有明確標明主配料所佔的比例。
2011年出臺的肉丸行業國家標准規定,將肉丸根據含肉量的多少分為特級、優級和普通級三種,並規定三種等級肉丸的含肉量應分別不低於65%、55%和45%,同時,其淀粉含量分別不能超過6%、8%和10%,要想達到“標准肉丸”的門檻,含肉量最低要達到45%。
國家《速凍調制食品》標准中也明確規定:“主料肉佔比≥10%”,即在滿足肉含量最低佔45%的同時,主料肉量達10%以上的丸子纔能叫肉丸。但肉丸產品包裝上明確標明肉類組成的商品卻比較少見。
結果驚人:7份送檢樣本全部“名不副實”
記者送檢7天後,出來的檢測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在7份樣本中,結果顯示:2份“蝦丸”分別包含雞肉及魚肉、豬肉,但未檢出蝦肉成分;2份“牛肉丸”分別包含雞肉、鴨肉及豬肉,但未檢出牛肉成分;而蟹棒裡的“肉”源於價格低廉的羅非魚和竹夾魚,“墨魚丸”則是雞肉做的,全部樣本均未檢出與肉丸名稱相符的肉類。從采樣地來看,街頭的麻辣串肉丸被雞鴨肉“唱主角”;沃爾瑪超市賣的“撒尿牛丸”樣本裡含豬肉,未檢出牛肉;而道裡菜市場賣的“蝦丸”也未檢出蝦肉。
據檢測中心副主任徐艷春教授介紹,檢測專家對每份樣本肉丸的表皮和餡料都進行了提取,再做肉源性分析,並對基因序列比對至少2次,以使檢測結果更加客觀。
弄清成分 吃個明白
仿生食品:只能叫“牛味丸”,應有“模擬”標記
據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餐飲學專家鄭長江教授講,目前市面上大多銷售的“蝦丸”“蟹棒”“墨魚丸”等速凍肉丸,實為一種“仿生食品”,它並不是完全由純的蝦肉、蟹肉等制作。在食品名稱方面,國家規定要求這類食品在商品名稱前要加上“模擬”“仿生”字樣,或以“牛味丸”“蝦味丸”等以示區別。
記者再次走訪了新一百超市、道裡菜市場等了解情況。在新一百超市,10餘種散裝的速凍肉丸被擺放在超市入口的冰櫃做促銷活動。這些肉丸沒有外包裝,只是在冰櫃上貼有一個標簽,標簽上寫著產品名稱、價格、產地等簡略信息,而未標注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成分等。記者向超市導購員詢問此類肉丸中肉的成分時,銷售人員並沒有具體答復,也未提及這屬於“仿生食品”。
據《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規定,散裝食品需由專人負責銷售,經營者應在盛放食品容器的顯著位置或隔離設施上標出食品名稱、配料表、生產者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等。但市場裡銷售部分速凍肉丸,並沒有發現“模擬”的字樣,其商品標簽上未說明肉丸都含有什麼肉類,以及肉類的含量比例。
對此,哈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林安林認為,經銷商在出售肉丸類產品時,應在標簽或包裝上寫清楚肉丸名稱及主料肉的含量比例,銷售人員在出售前應告知消費者,否則就是在誤導消費者,同時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