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第二中學三年六班黑板上的幾行字格外醒目。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東北網同江8月23日訊 (記者 顧碩)無情的洪水讓眾多百姓失去了家園,受災群眾安置點這個臨時住所,卻能讓百姓在危難時刻重溫家的溫暖。“從未被拋棄 從未被放棄”這句話,就像是百姓心中的一注定心劑。
“只要還有明天,今天永遠都是起跑線。”8月23日,記者來到同江市第二中學的三年六班,黑板上一行整齊、醒目的大字是三年六班的“班訓”,教室裡的桌子被拼湊在一起,搭成了床鋪,班裡的8個成員在“班主任”張浩仁在精心照料下,生活有序。
張浩仁告訴記者,這個班住著8個體弱多病、行動不便、需要特殊照顧的受災群眾。雖然他們看起來弱不經風,但是他們的心靈是健康的。百姓們自發在黑板上寫下勵志的句子和想說的話,相互鼓勵,這是十分珍貴的。
八岔鄉的張玉珍是大家公認的三年六班“生活委員”,張玉珍雖然走路不方便,但她仍堅持每天到學校食堂,幫忙洗洗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俺家園子種了好幾樣菜,要是能摘下來拿到學校來用該多好。”熱心腸的張玉珍還不知道,八岔鄉的汛情嚴峻,她家的菜園子早已被淹沒了。
孕婦在安置點受特殊照顧
在同江第二中學,每天晚飯後,三村鎮的趙麗麗都會在志願者的陪同下到操場散步。原來趙麗麗懷有身孕,而預產期就在九月份。
23日晚飯後記者看到她時,她正在與志願者石桂玲交談。石桂玲告訴記者,陪趙麗麗散步、聊天是她每天的工作,因為擔心趙麗麗產前抑郁,所以要經常了解她的心理動態,及時化解她內心的恐懼。
趙麗麗說:“我目前的狀態挺好的,在這裡吃、住都很舒心,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二中的老師特意給了我兩個被褥,對我真是太照顧了。”
同江市第二中學徐校長告訴記者,安置點從17號開始接收入住,四層樓36個班共登記安置同江市462人。身患疾病、生活不便的特殊群眾被單獨安置。
為確保災民的災後生活安定,同江市的志願者團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當中有學生,有教師,有在崗職工,也有個體經營者,他們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領域,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志願者團隊中來。
同江第一中學災民安置點。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孝順兒媳照顧94歲婆婆
在同江市第一中學體育館,記者看到體育館內擺滿了床鋪,十裡八村的男女老少群居在一起,聊聊天,說說笑,都各自找事兒打發著時間。
慶安村的50多歲的劉鳳霞言語不多,她每天的“事兒”只有一個,就是照顧好她94歲的婆婆。
“家裡年輕力壯的都去前線抗洪了,就留下我和婆婆。婆婆年紀大了,生活不能自理,一步也離不開人。”
“這幾天,志願者可沒少幫我,剛剛又來送來了餅乾和雞蛋。俺們家都是實實在在的人,誰對我們好,一輩子都不敢忘。”劉鳳霞感動地說。

八岔鄉村民哭訴著家裡的遭遇。東北網記者 顧碩 攝
記者手記 8月23日 同江 陰
聽到八岔段發生密集管湧的消息後,心情格外沈重。想到這些失去家園的百姓們,想到百姓們知道這個消息後的反應,我能做到的,就是去安置點看望他們。雖然個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此刻一句安慰的話,或許還可以寬慰他們的心。
“家裡房子被水泡了好幾天,這次又漲水了,房子肯定沒了。”在安置點裡,時不時有人在小聲地議論著。有些人不吱聲,心裡卻明鏡兒似的。
終於八岔鄉郝銀蓮的哭聲,把大伙兒這些天壓在心頭的苦悶發泄出來。“家裡什麼東西都沒拿出來,啥都沒了,出來時就穿一個件半袖衫,老伴和兒子還在前線抗洪,兒子最喜歡的摩托車也被衝走了,貸了20多萬的款,種的100多?地,全沒了。”
我站在她面前,心裡默默地跟著著急,“這可咋整,日子咋過。”安置點的工作人員走過來。“大姐,別哭了,房子沒了,咱可以重蓋,政府能管咱,你把身體哭壞了,可沒福住上新房了。”簡短幾句話,郝銀蓮情緒平息了不少。
在災區,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志願者,他們都在默默地奉獻著,將愛心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正能量去溫暖災區人民的心,這或許正應了三年六班的那句話,“只要還有明天,今天永遠都是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