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5日訊 近日,不斷有市民反映,市區一些『熱心過度』的藥店導購員一味地向消費者推薦新藥、貴藥,甚至有些導購員根本不『對癥賣藥』。面對店員笑臉相迎、滔滔不絕地介紹各種不同的藥品或保健品,是應該充耳不聞、不理不睬,還是盛情難卻,將就買下?
前幾天,市民鄭女士想給4歲的女兒買點健脾的中藥,在市區某藥房內,一直跟在她身旁的導購員給鄭女士拿了一盒標價為20元左右的健脾丸。而鄭女士發現貨架上還有另一種健脾丸,標價卻只是8元。兩種藥的成分和規格大致相同,僅產地不同而已。導購員卻說:『這藥不行,你不覺著藥丸有點硬嗎?』因為是給孩子吃,最後在導購員的影響下,鄭女士花了40多元買了兩盒『軟藥丸』,可回家後纔發覺藥丸其實也軟不到哪裡去。
有著相似遭遇的何止是鄭女士一人。前不久,市民蔡先生的小兒子著涼後有點咳嗽,他在一家藥店貨架上找到一種小兒止咳藥,導購員說小孩子咳嗽最好再配點抗病毒口服液、感冒藥,和消炎藥一起吃。蔡先生經不住導購員的多番勸說,花了90多元買下了幾種藥。回家後,蔡先生想著一下給孩子吃這麼多藥恐有副作用,就單吃了咳嗽藥,沒想到剛吃了兩天孩子咳嗽就減輕很多,沒過幾天就全好了。看著幾盒還沒開封的藥,蔡先生覺得白花了那麼多錢真冤枉。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在市區多家開放式的藥店裡,經常會有店員『熱情』地追著顧客幫忙選購藥品,而推薦的藥要麼是價格很高,要麼就是不知名的廠家。
9月2日,記者來到市區一家藥房買兒童抗病毒藥,店員馬上拿出一盒價值33元的小兒抗病毒口服液。當記者想換一個熟悉品牌、標價10多元的藥時,店員卻說那個品牌就是廣告做得好,效果完全不如這個好。
記者發現,同一類藥物能找到幾種,甚至十幾種,不同廠家、不同規格的產品售價也各不相同,有時售價會相差數倍。對此,一些消費者表示,藥店的同類藥品種繁多,要在這麼多同類藥中找出所需的藥品,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有時還不得不聽信導購員的推薦。
市藥監局相關人士表示,藥店營業員推薦藥品屬於藥店自己的商業行為,買藥的消費者可以聽取店員對藥品的介紹,但還是要自己拿穩主意。此外,還有一些消費者在選擇藥品時也往往認為價格高的藥品效果會更好,但專家指出,生病最好就醫,根據醫囑進行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