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養老服務業:托起『夕陽』成就『朝陽』
2013-09-05 08:47:02 來源:大慶網  作者:王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5日訊 從2009年開始起步,僅僅四五年的時間,大慶社會化養老事業就已經初具雛形。由政、企、社會聯合打造的“醫養結合”及社區養老模式創新,甚至引起央視關注,經濟頻道專門派出攝制組進行專題報道。

  時至今日,大慶有公立養老機構3家,民辦養老機構90餘家(市區60餘家),床位總數近5000張。“大慶平安通”、96700家政服務中心、“一鍵通”等信息平臺,“醫養結合”及社區養老的創新模式,彰顯了大慶養老服務業的堅實足跡。

  然而,老齡化加劇的現實、大慶養老服務業的供需矛盾及行業短板的凸顯,也在呼喚著這個產業的快速昇級。

   “夕陽”照在“金山”上

  爆發式集體進入老齡化的移民城市特點,使大慶的養老事業壓力極大,但也因此成就了一個產業。

   養老壓力催生的產業

   剛剛進入慧霖養老院,恰遇一位老人被送上急救車。

   龐慶茹院長面容憔悴地告訴記者:“基本就是彌留了。不過,讓他在這兒住得開心,走得無憾,我們做到了。”

   50年前,“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仍餘音繞梁,而當年的熱血青年,卻以爆發式的增長集體進入老齡化。從1999年開始,大慶的養老事業突然間面臨極大壓力。

   令人欣慰的是,壓力被大慶人轉化成了動力,大慶的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了起來。

   市第一和第二福利院,以其低廉的收費、完善的現代化設施和專業的服務,吸引著眾多老人,以致長期以來“一床難求”。

   到2013年,大慶養老機構已經達到90餘家,床位總數近5000張。

   “大慶平安通”96700家政服務中心、“一鍵通”等信息平臺的建立,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養老服務社會化所需要的醫療、諮詢、家政、護理、照料和生活必需品配送等生活服務體系已經初步架構成型。

   讓北醫院和大慶老年醫院探索的“醫養結合”特色型養老模式也漸漸顯現效果。而在高新區,一座投資4.6億,規劃床位2500張的三為國際健康城已經拔地而起,預計明年五一開門納客。

   以乘新一社區為典型代表,地企共建的社區服務綜合體正在推廣開來,一個個“10分鍾社區助老生活服務圈”正在開花結果。

   今年,市政府還計劃建10所標准化養老機構,新增床位1000張,由政府劃撥用地,市場化運營,並由市區兩級財政匹配資金250萬元。

   “夕陽紅”背後有座富礦

   大慶60歲以上老人已達到36萬人,佔總人口的12.6%,並以每年3萬人的速度持續增長,其中“空巢”老人達5萬餘人。

   更嚴峻的是,還有50—59歲的人口約為39萬,10年以後,大慶的老年人總數將翻一番。

   按照國際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進入機構養老的標准,大慶36萬老人,需要床位達13000張。按平均每張床位6萬元的建設成本計算,光這塊就可拉動7.8億元的投資。按每張床位平均每年消費2.4萬元計算,1.8萬張床每年就有4.3億元的市場空間。再加上康復設施、培訓基地等,還可拉動至少幾個億的投資。

   這還僅是目前的數據,10年後呢?

   還有,與社區養老配套的生活服務產業鏈以及逐步走上“正道”的養老房產,其潛藏的價值,可能是一個“金礦”。

   這是記者與市老齡委副主任肖彥嶺、銀浪社區工作站書記郭仁海、愛心護理院書記邢大光以及幾位長期從事養老服務事業的人士做出的一個測算,它從一個側面說明,養老服務業,不單是一項公益事業,它還是調結構、惠民生、促昇級的重要力量。

   民辦機構的夢想照進現實

   面對龐大的市場,我市的民辦機構開始了涉足養老服務業的探索,那麼他們發展得怎麼樣?還存在哪些不足?制約瓶頸在哪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怎樣實現平衡?

   口碑是民辦機構的“命門”

   公益是夢想,價值是取向,一箭雙雕的事,誰都願意做。但是投資養老機構,不是光有夢想和熱血就能做的。

   公園橋下的慧霖養老院,其投資人李鈞本來經營著大慶服裝業的著名品牌“臨風俏”,自從4年前投資上千萬改造舊廠房建養老院以來,他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今年纔“緩過氣兒”來。

   但全市畢竟沒有幾個龐慶茹,所以每家養老機構的命運殊難意料。有的周邊有需求,規模小,條件差也人滿為患;有的選址不合理,或人員不專業,投資巨萬卻門可羅雀。

   有位女士本是房產商,看到了養老產業的前景,卻沒看到它的操作難度。冒然在采油三廠地區斥巨資建了一家養老院,如今仍是乏人問津,急得直向龐院長求助。

   龐院長認為,只要用心去做,把老人當成家人去關愛,即使硬件達不到一流水平,只要稍微有點檔次,把服務做到位,就能得到認可,贏得口碑,而口碑,恰恰是這個行業的“命門”。


 

“吃不飽”需提昇軟實力

  “市裡一組織我們開會,就有機構叫苦不迭,說是‘吃不飽’。”龐院長說。

  龐院長分析,主要是長期以來民辦機構給市民帶來的負面印象太深,導致民眾寧可在公立機構長期排號,也不願接受民辦機構的服務。

  大慶民辦機構多數以收留半自理和失能老人為主,難以滿足廣大尚能自理的老人對文化娛樂、健身和過集體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這是部分機構“吃不飽”的主要原因。

  即使是“吃飽的”,那些盈利的樓區裡的小型養老院和托老所的服務質量也難盡人意,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龐院長不建議投資規模過大的養老機構,而是建議多建設百餘張床位的中等規模的養老院。

  “硬件是其次,服務纔是最關鍵的。”龐院長細數她這幾年在慧霖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興趣組、國學課、健身操、健康講座等等。“人一老就回歸了單純。每當看到這些老人背著書包,滿面紅光來上課的樣子,我就覺得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5年前就入住“一福”的市委黨校退休乾部、82歲的劉福田老人雖然住得很舒心,卻仍有不滿意之處,就是與大家沒有共同語言。”

  如家養老院院長藺冬梅認為,應根據“人以群分”的原則,特色經營,創辦專門人員的養老院,如教師養老院、科研人員養老院等。

  專業人纔是發展瓶頸

  福利院“一床難求”,民辦機構卻存在“吃不飽”的現象。其根源除了資金實力決定的硬件差距外,更關鍵的還是專業服務的軟實力欠缺。

  為了鼓勵更多人投身到養老事業,市裡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其中,從2012年開始,政府將為從業三年以上的養老護理員繳納三險。

  從崗位職責和專業技能來看,我市現有的養老服務隊伍還遠不能滿足養老事業發展的要求,最突出的問題是專門技術人員嚴重缺乏。

  按照持證上崗的標准:對能自理的老人,10人要安排1位護理員;對半失能的老人,8人安排1位護理員;對失能的老人,5人安排1位護理員。但是,能達到標准的卻寥寥無幾。

  專業人纔因養老產業的薪資低而不願進入,社會閑置人員則在專業培訓上存在不足。人纔稀缺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民辦養老機構,而是廣泛存在於整個養老服務業。

  無論是居家養老所需的各種服務,還是社區養老所需的保健、護理、照料、心理等方面的專業服務,都存在人纔缺口。


 

 社會資本必將“唱主角”

  有需求就有市場。但這個市場如何發展、如何引導資本進入、如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成為了現實問題。

  公建民辦“孵化金蛋”

  李克強總理在日前提出,將從建設、服務、模式創新等多個方面加強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業內人士認為,養老服務業所涉及到的養老醫療、地產、服務甚至金融業,都有望得到政策支持,從而開啟新的成長窗口。

  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淵博認為,國家曾提出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到2020年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橕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這也意味著我市養老服務相關產業將有很大上昇空間。

  一福二福的容納力有限,最終還得是社會資本做主角。

  李淵博告訴記者,他想向市裡建議,由政府主導,提供財力和政策支持,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並投資或協調企業閑置資產,建設一批上檔次的“養老超市”。

  然後免費或低價招租,吸引社會力量進駐,為老人提供全鏈條的養老服務。這樣一來,政府和社會力量都減輕了壓力,實現共贏。

  說白了,這就等於養老服務業的“孵化器”。如果政府能在稅收、水電、物業、采暖等方面給予優惠,加上一定的財政補貼,社會力量的潛能定會被激發,養老服務業纔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讓民資有錢可賺

  提到如何讓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平衡,肖彥嶺的話總是讓人感覺很實在:不能總讓好人去犧牲,應該鼓勵更多人在奉獻的同時,也得到他們應得的。

  “投資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但是,又不能沒有人來做,畢竟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對養老服務業都有現實的需求,這個市場潛力是巨大的。只是還需要政府有更多政策上的引導和扶持,讓民資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達到起碼的平衡。”李淵博說。

  “要想讓社會資本甘心唱‘主角’,政府和百姓就得轉變觀念,不能怕人家掙錢。”肖彥嶺這樣認為。

  邢大光看著牆上自制的全市養老機構地圖說,西城區至少需要2500張床位,目前零散的小型機構加起來還不到1000張床,而他的養老院將來的存留還是個疑問。他真心希望有社會力量能在西城建起一座大型養老機構。

  劉福田老人認為,社會觀念在向良性轉變,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願意住進養老院。市場需求大,政府沒有能力全包,社會力量必將唱主角。但是,“不賺錢誰乾?!”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