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黑龍江鄂倫春族群眾下山60年邁入現代化
2013-09-06 16:44:31 來源:東北網  作者:關立民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6日訊 (關立民 記者 侯巍) 從一人一馬一杆槍的游獵生活,到發展農業生產、養殖木耳、發展林下經濟……從居住“撮羅子”,到住上家用電器齊全、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和樓房……

白銀納鄂倫春族新村。周長平 攝

  這60年,鄂倫春族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自強不息,奮力拼搏,譜寫了新時代、新生活一個又一個嶄新的篇章。

  2012年,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塔河縣十八站兩個鄂倫春民族鄉鄂倫春族村經濟總收入實現856萬元,鄂倫春族農民人均純收入8625元,增長幅度再創新高。

  鄂倫春族,我國五小民族之一。1953年,鄂倫春族同胞實現了下山定居,告別了世代游獵和居住“斜仁柱”的歷史,過上了定有所居的生活。

新建成的白銀納鄂倫春族吉雅希廣場。周長平 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鄂倫春民族先後經歷了從狩獵為主到以林為主到以農為主再到農牧主輔換位的4次生產方式調整。每一次調整都融入了黨和政府對鄂倫春人的關愛,伴隨著大量的財力、物力和政策支持,鄂倫春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逐漸改善。

  近10年來,塔河縣在“十五”規劃和“十一五”規劃過程中,依托三大優勢,壯大五項產業,借助“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等各項政策,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為鄂倫春族同胞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積極引導廣大鄂倫春族同胞發家致富。在今天的鄂鄉,以家庭為單位,從事樺皮手工藝品制作的比比皆是,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年邁的婆婆,各個都是樺皮手工藝品制作的高手。精巧的造型,精美的圖案,從古老的生活用品到現代的裝飾品,每一件都讓人愛不釋手。樺皮手工藝品連續十多屆出現在哈爾濱國際經貿洽談會上,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孟彩紅潛心學習專研鄂倫春樺樹皮工藝品制作。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鄂倫春族大姐孟彩紅手工制作的樺樹皮工藝制品有首飾盒、茶葉盒、筆筒、煙盒、果盒等20餘個品種,由於制作精美,產品供不應求,過往游客紛紛慕名去她家選購心儀的樺樹皮工藝制品,加上昆明、內蒙古等旅游區的固定用戶,她每年的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成了遠近聞名的鄂倫春族致富戶。

孟曉華老人在查看煙熏後的?皮。周長平 攝

  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鄂倫春族村民郭紅霞,不僅繼承了父輩精湛的樺樹皮制作技術,而且熟練掌握了漢族兄弟傳授的木耳養殖技術,依靠養殖木耳,就可實現年收入5-6萬元。郭紅霞家裡冰箱、彩電現代化電器設備一應俱全,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的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有投資260萬元、佔地6600平方米的鄂倫春木耳菌廠;有投資570萬元建立的500萬袋規模的鄂倫春木耳養殖基地;還有投資近百萬元、年生產能力達1萬噸的面粉加工廠……鄂鄉經濟向著現代化的農業和民族產業飛速發展。


鄂倫春族婦女於暉今年種植袋栽黑木耳2.7萬袋,純收入增加2萬元。周長平 攝

  鄂倫春族鄉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鄂家人的腰包越來越鼓。從1978年的人均純收入189元,到2012年的8902元,短短的34年,塔河縣鄂倫春族同胞人均純收入增長了47.1倍。

  今年,白銀納鄂倫春族鄉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並下大氣力發展高寒生態農業。積極推廣大豆、小麥優良品種,擴大有機綠色、無公害作物面積,發展民族綠色低碳種植,2013年,全鄉實現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76000畝。

  畜牧業發展以特色養殖為導向,促進分散飼養向專業戶、專業村發展,目前,更新村、新河村的豬,鄂倫春族新村的馬,河南三村的冷水魚養殖和黃牛養殖,紅光村和玻璃溝村的黃苓等中草藥基地建設已初具雛形。

新建成的白銀納鄂倫春族新村。周長平 攝

  據統計,2012年白銀納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158元,民族村人均純收入8623元。

  鄂倫春族住房全部實現了磚瓦化,吃上了自來水,開通了有線電視,入戶率100%,移動電話入戶率73%。電腦、電冰箱、電視機等產品普遍進入家庭,鄂倫春族群眾真正過上了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的好日子。

首頁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