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用好黑土永續綠色
2013-09-23 09:42:4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呼瑪縣畫山景區一角。

  ——讓金字招牌亮起來

  生活報9月23日訊 “皮之不在,毛之焉附”——發祥孕育了龍江綠色食品的廣袤黑土,讓人贊嘆,讓人愛戴,更惹人關愛。科學用養黑土地,已成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共識——

  我們擁有的黑土何其珍貴

  對黑土,當今學術界的共同評價有四:世界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農業資源,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最具生產潛力。這四點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詞:何其珍貴。而我們能擁有這樣的黑土地,又是何等幸運!廣義上的黑土泛指人們感官認識到的“黑土地”,主要包括典型黑土和與典型黑土接壤或呈復區分布的黑鈣土、棕壤、暗棕壤、白漿土、草甸土等土壤類型,其主要特征是土層較深、顏色較暗、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較肥沃。東北三省共有黑土資源約11.5億畝,其中70%以上分布在我省。我省黑土以典型黑土、暗棕壤和草甸土為主。我省現有黑土耕地面積1.48億畝,佔東北黑土耕地總面積的63.9%。

  東北黑土有力地支橕了這裡的糧食生產,使這裡成為名符其實的“北大倉”。東北三省加上內蒙古以盛產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等聞名於世,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和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產量一直佔全國的20%以上,被形象的譽為中國糧食安全的“穩壓器”。

  東北三省一區對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不僅僅表現在當前的貢獻能力,其巨大的糧食增產潛力也十分可觀。據統計,自1980年到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由6410億斤增加到10930億斤,淨增4520億斤,增幅70.5%。東北三省一區糧食總產量由788億斤增加到2356億斤,淨增1568億斤,增幅199%,增長量佔全國總增產量的34.7%。

  自1980年到2010年,我省糧食由292.6億斤增加到1002.4億斤,淨增710億斤,增幅2.4倍,是全國增幅的3.4倍,是東北三省一區增幅的1.2倍;增長量佔東北三省一區總增產量的45.3%,佔全國總增產量的15.7%。

  2011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糧食產量2633.8億斤,佔全國的23%。其中,黑龍江省糧食產量1114.1億斤,佔全國糧食產量的9.8%,佔東北三省一區的42.3%;人均佔有糧食2908斤,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

  不僅如此,目前,我省黑土區中低產田面積約佔70%的比例,若采取適當措施加以整治,可使耕地地力普遍提昇一個等級,按平均每畝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00公斤的保守數字計算,我省還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80億斤以上!


 

  我們使用的黑土正在流淚

  盡管我省松嫩、三江兩大平原的黑土耕地開發利用時間長的有一、二百年,短的僅有幾十年歷史,但卻走過了中原幾千年的土壤演變歷程。其主要表現是:土壤侵蝕加劇,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質量急劇退化,綜合肥力下降;面源污染逐步加重,耕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一些人為和自然的交叉作用,正在導致黑土耕地質量明顯退化。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土壤的性質,左右著土壤肥力水平。黑土在開墾前表層有機質含量多在6%?8%之間,低於3%的比較少見。依據資料記載對照,黑土開墾20年後有機質大約減少1/3,開墾40年後大約減少1/2 ,開墾70?80年後大約減少2/3。據對定點監測檢測數據結果統計,2010年黑龍江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6.8g/kg,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時(以下簡稱“二普”)的43.2 g/kg下降了38%。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界定,黑龍江省獲得農作物高產穩產所必須具備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中、西、南部地區應保持在30g/kg?40g/kg,東、北部地區應保持在40g/kg?60g/kg。而目前中、西、南部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17g/kg?25g/kg,東、北部地區32g/kg?35g/kg ,均明顯低於高產農田所需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界定水平。

  不僅如此,耕地質量退化還面臨耕層土壤養分失衡加劇,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活性降低,土壤物理性狀變劣、板結硬化、耕性變劣等問題。

  我們需要的黑土亟待保護

  作為我省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之一,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壯大絕不能失去黑土地這個綠色搖籃的支橕與庇護。近年來我省各級政府已經對黑土資源保護和耕地質量建設日益重視,並采取各種措施治理保護,但由於資源保護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目前已經受傷的黑土地亟待更加有力的保護和細致的呵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省對黑土資源的保護存在著缺乏長效機制,投入嚴重不足;項目多頭實施,缺乏統一管理;系統規劃缺失,體制機制落後等突出問題。黑土資源保護和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涉及農業、開發辦、財政、水利、國土、環保等多個政府部門,其建設內容也涉及到方方面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農業部門負責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但農業部門對各部門實施的黑土資源保護或耕地質量建設工程很難做到統籌協調。各部門之間對黑土資源保護和耕地質量建設的認識不統一,建設標准以及執行的規范不一致,工程建成後對耕地質量的改善缺乏統一的評價標准,這些問題在客觀上制約了黑土資源保護和耕地質量建設的推進。而且,由於我國實行的是家庭承包經營制,耕地主要由農戶家庭使用,但目前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耕地質量建設的激勵機制,農民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如何讓政府、部門、社會、農民擰成一股繩,長期規劃和短期目標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實現“保護耕地數量”與“提昇耕地質量”同步,已經刻不容緩。

  規避污染再治理風險:

  專家亮劍

  除了農業生產自身因素,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化快速發展和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資源環境承受的壓力正在逐漸增大,對農村土地、大氣和水的質量狀況帶來的隱患也在不斷增加。如何規避“污染再治理”風險,讓黑土金字招牌亮起來?

  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所長王樂凱:

  “應該清醒地看到,我省擁有發展綠色食品得天獨厚的條件,並非是我們做的好,而是我們的自然生態造就了得天獨厚的生產優勢,讓我們可以用很少的投入就可生產出安全優質的綠色食品。”

  多年來,我們連續對黑龍江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大米進行抽檢數百份樣品,綠色食品大米涉及的16種農藥、無公害食品大米涉及的7種農藥均未檢出,所檢的無機砷、汞、鉛、鎘也未超標,安全質量非常高。但近年的普查結果表明已有個別樣品鉛、鎘超標;而重金屬一旦污染,其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還不能短期見效。近期倍受關注的湖南所產大米鎘超標的事件,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鍾,發展綠色食品,“青山綠水”是最大的本錢。我省應嚴格杜絕新增污染的出現。這除了對環境的保護、面源污染的杜絕,還要特別注意對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安全評估,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出紕漏。

  省土壤肥料管理站研究員付建和:

  多年來跟蹤研究黑土耕地變化的省土壤肥料管理站研究員付建和,在采訪中向記者道出了他的良策——從“增、提、蓄、改、防”五個方面入手重視耕地質量建設。即:以增加有機物料還田為核心,主攻秸稈還田,擴大有機肥施用面積;以節本增效提高化肥利用率為目的,大力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以蓄存土壤水分、平衡耕地養分為根本,營造良性土體結構;以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挖掘生產潛力;以防止耕地退化和污染為前提,嚴格把好物質投入關,進而建設安全、肥沃、養分協調的高標准良田。

  付建和說,對待黑土,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作物秸稈還田,千方百計增加有機肥數量。在玉米主產區,推廣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生物堆腐造肥還田、過腹還田,補充和增加土壤有機質。在水稻主產區,推廣留茬40cm以上翻埋還田並應用生物催腐技術或在翻地時將稻草直接壓埋還田;搞場地式稻草生物發酵造肥。在豆麥產區,全面推行機載式秸稈粉碎拋灑還田和復種(間種)綠肥技術。同時,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確保投入養分的平衡,通過肥料的合理利用來培肥地力,保護耕地。

  付建和說,在科學用地養地同時,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耕地質量變化預警系統,加強對耕地質量提昇的研究,增加技術儲備。根據全省耕地面積和土類分布,設立耕地質量監測站點,運用“3S”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對耕地生產環境、綜合產出能力進行評估,對苗情、生物量、輻射量、土壤含水量進行適時監測,逐步建立糧食生產管理科學支橕體系。

  黑土地上的人格外享受豐收的喜悅。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