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依托林下經濟產品 森工組建『黑森綠色食品集團』
2013-09-23 17:18:2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地栽黑木耳。

  黑龍江日報9月23日訊 近年來,我省森工林區林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

  據統計,2012年林下經濟產值實現了229.4億元,是世紀初2000年的3.9倍,年均增長12%。截至2012年,林下經濟產值實現了佔森工總產值比重的54.5%,成為森工經濟的“半壁江山”。

  今年上半年,全系統林下經濟產值實現91億元,完成了計劃的35%。其中,農業播種面積598萬畝,完成計劃的97.6%;種植藥材16.5萬畝,完成計劃的97%;栽培黑木耳14億袋,完成計劃的77%,采摘山野菜2.2萬噸,完成計劃的69 %;養殖畜禽1.6億頭只,完成計劃的101%。

  目前,森工林區林下經濟產品已經達到10大類、近300個品種,依托豐富的“黑森”牌林下經濟產品,打造龍江最大的綠特色食品產品集散地的基礎和條件已經具備,“黑森綠色食品集團”,正在緊鑼密鼓籌建中。

  建集團有雄厚的產業支橕

  我省森工林區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已形成山野菜、食用菌、山藥材、經濟動物、畜牧業、保健飲品、糧油等多種經營十大產業基地及加工企業。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558萬畝,產量23.7億斤,產值28.3億元;食用菌栽培量18.4億袋,產量6.8萬噸,產值35億元;山野菜采集3.6萬噸,產值2.2億元;養蜂17.4萬箱,產蜜7100噸,產值2.8億元;藍莓栽培面積4萬畝,產量2000噸,產值1.2億元;林蛙放養面積112萬公頃,養殖量3.3億只,產蛙油5514公斤,產值2200萬元;野豬飼養量4.7萬頭、鹿2萬只、狐5.6萬只等。

  建集團有有力的科研助推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

  走進綏陽林業局雙丫子經營所新建的吊袋木耳大棚基地,一串串高掛的菌袋上,盛開著黑黝黝、亮晶晶、厚實如玫瑰花瓣般的木耳花。從上世紀80年代,森工的科技人員就開始了黑木耳良種培育生產技術、袋栽黑木耳替代料技術、黑木耳廢料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攻關,並逐一實現了技術突破。現在黑木耳產業,已經成為龍江森工乃至全國的一個大產業了。

  森工自己所屬的科技隊伍,省林科院特產研究所、牡丹江林科所等科研單位,正在為森工森林食品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橕和發展的後勁。

  建集團是產業發展之所需

  市場經濟條件下,基地是基礎、龍頭是核心、市場是關鍵,產業能否做大做強和實現產業化健康發展,關鍵制約瓶頸是市場,只有做大市場,纔能真正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的良性產業化格局。組建黑森綠色食品集團,打造龍江最大的綠特色食品產品集散地,通過多渠道的市場營銷,可帶動生產基地上規模,拉動加工企業快發展,推進林區職工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建集團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治病不如防病,藥補不如食補”,無污染、高品質、高營養的森林食品,正好符合了人們這一要求。目前,森林食品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吃森林食品,已成為國內外飲食文化的一種新時尚。

  據統計,國際市場對森林食品的需求量,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遞增。專家預測:森林食品人均消費量,每5年就會翻一番。森工林區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下生產的有機、綠色森林食品,正在受到人們的追捧,放心食品,必將會迎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因而市場空間巨大。黑龍江森工林區水淨天藍的寶地,必將成為生產森林食品的最寶貴資源。


 

  建集團有強大的政策保障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對林下經濟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了主要任務、制定了發展林下經濟的具體措施。

  省政府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提出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方向,重新制定了全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重點打造了綠色食品等十大產業的戰略定位。同時,對整合森工資源、發揮政企合一的體制優勢、做大黑森品牌,提出了要求——打造銷售額1000億元的黑森企業集團。

  建集團是優勢整合的必然

  事實上,現代企業的競爭,已從過去的產品競爭、渠道競爭、品牌競爭,發展到今天的資源整合能力的競爭,一個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並取得非凡的業績,必須具有非凡的資源整合意識和能力。而目前各林業局生產企業單打獨斗開闢市場,企業產品單一,規模較小。普遍存在知名度低、開拓市場資金短缺等問題,束縛了企業發展壯大。

  森工綠色食品集團的成立和集團化運作,必將發揮出森工整體優勢,形成合力,統一對外。這既可體現森林食品產業整體形象,又有利於對外商業運營和招商,從而促進產業更加上規模、上水平。

  《關於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見》出臺

  《意見》要求:林下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在保護中發展,注重與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體現出更高的發展目標、更快的發展速度,為構建區域特色明顯、分工布局合理、產業體系完備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打好基礎。

  必須注重山上山下協調發展,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業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必須立足林區生態、資源以及產品特色優勢,揚長避短,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上大做文章。

  必須突出重點,緊密結合森工林區特點,培育主導產業,重點突破,盡快做大做強。

  質量保障

  是發展的根本

  如何能夠保護好“黑森”產品的聲譽?

  “黑森綠色食品集團”認為:只有推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標准化技術推廣三大體系建設,做到生產有規程、質量有標准、市場有監測,纔能夠穩定產品的內在品質,保護“黑森”產品的信譽和美譽。

  首先,建立起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

  要健全食品質量標准體系、產品檢測體系、質量控制體系、企業誠信體系、可追溯體系,規范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提高食品安全整體水平:

  一是質量標准體系。積極同各相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有關政府專業部門合作,制訂十大類森林食品產品標准。標准的制訂既要以國家已出臺的有關標准為基礎,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別要注意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

  二是標准化生產體系。深入開展以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和企業達標為內容的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

  三是質量可追溯體系。建立和完善原料管理、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准出、銷售去向等全程質量管理制度,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有嚴格的、詳細的、可追溯的記錄,構建產地可查詢、流向可追蹤的森林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

  四是質量檢查監控體系。建立食品檢驗檢疫機構,隨時對生產過程、產品進行質量監控,實現從田園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監控,保證食品質量安全。

  其次,強化科技支橕。

  為此,省森工總局要求:科技部門要重點安排森林食品研發項目,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要重點解決森林食品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既要發揮森工科研院所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又要充分借助“外腦”,積極與省農科院、東北林大、東北農大等單位開展科企合作。要加大科學技術普及、科技成果推廣示范的力度,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注重科技人纔隊伍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要逐步建設一批林下經濟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帶動產業發展,為森林食品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橕。

  強化市場營銷,讓產品賣得好

  市場對產業發展具有的導向作用,是林下經濟實現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要加強對市場的研究和開發,拓展產品銷售空間,確保產的出、賣的好。

  一是發揮集團優勢,加強市場建設。組建好黑森山特產品經銷總公司,在哈市建立森林食品旗艦店和若乾直銷連鎖店,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發揮其展示、銷售黑森系列產品作用,為產業發展服務,讓更多的企業從中受益。

  二是要強化銷售手段,推進產銷對接。采取網絡銷售、經濟人銷售、代理銷售、跟蹤銷售和滲透銷售等手段,強力推進市場的開發力度,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要走出“山門”看世界,到經濟發達地區有針對性進行實地考察、了解行情;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國際經貿洽談會、綠色食品展銷會,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國內、國際市場。

  三是實施人纔戰略。通過獵頭公司引進適合我們需要的人纔,借助“外腦”開發市場;同時還要注重對現有人纔的培養。

  四是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品牌、名牌,是發展林下經濟的戰略舉措之一。品牌是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在形象的統一,體現產品的技術含量、文化含量和知名度、信譽度。精心培育和打造“黑森”品牌,努力提高“黑森”品牌的影響力、競爭力和牽動力。

  強化管理服務,讓產品產得好

  發展林下經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結合《黑龍江省國有重點林區條例》的實施,結合林下經濟發展的要求,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一是充分行使好職能。林下經濟是森工經濟轉型,發展生態主導型產業的主戰場,各級多種經營局是指揮中樞,有著重要的管理與服務作用。目前承擔著擬定農業、畜牧水產業發展規劃,組織指導產業發展,負責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機械化管理、農機安全監理、農業綜合開發管理;負責綠色食品、北藥、林副產品管理及市場開發;依法對種子(種苗)、農藥、化肥監督管理;組織監督農作物、動物及產品防疫和檢疫工作;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和畜禽屠宰管理工作等行政執法職能。只有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全戰線人員素質,纔能確保職能行使到位,促進林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搞好服務。按照職能的劃分,依序同農業、畜牧行政主管部門對接行政職能,努力爭取更多的農業、畜牧業發展政策,支持林下經濟發展;在組建專業合作社和協會上加強服務。要把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組建工作納入工作日程,把這項工作盡快開展起來。鑒於職工群眾在組建合作社方面還很生疏,總局、管局和林業局都要強化服務意識,加強這方面指導,條件成熟的盡快組建,已有的盡快規范;切實轉變作風。按照中央、省、總局有關要求,各級領導乾部要深入基層,真抓實乾,要想大事、抓大事、乾實事,搞好調查研究,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

  強化規模突破,讓百姓買得到

  基地建設是林下經濟的基礎,是實現產業化經營的第一環節,要繼續加強基地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各類基地的產出能力,實現產業總量新突破。

  一是加強產業基礎建設。繼續加大農業基礎建設力度,增強農業抗災能力;繼續加強農機化建設,提高整地、播種、收獲等關鍵環節生產效率;加強耕地保護,實施測土施肥,多施有機肥,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二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提高水稻、玉米及經濟作物種植比重,大力發展葡萄、藍莓、樹莓、藍靛果等漿果栽培,發展蕨菜、薇菜、刺嫩芽等山野菜和藥材栽培,加快發展具有林區特色的蜂、鹿、山豬、林蛙和冷水魚養殖項目,擴大元蘑、猴頭、香菇等食用菌的栽培規模和產品總量。

  三是實施標准化生產。通過全面建設生豬、肉牛、家禽等標准化養殖小區(場),提高養殖業規模化、標准化水平。木耳產業要擴大工廠化制菌生產能力。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全面提高林下經濟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四是注重實用技術推廣。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科技活動周、送科技上山等活動,加大實用技術普及、科技成果推廣示范的力度。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