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9月24日訊 日前,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乾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一時間成為輿論熱點,按計劃“以房養老”政策將於2014年上半年試行推廣。
“以房養老”,哈爾濱的銀行、老人還有相關政策法規等都准備好了嗎?連日來,記者從哈市各家國有商業銀行了解到,對銀行而言,“以房養老”就是“倒按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哈市紅旗大街上的一家銀行推出“倒按揭”業務至今已一年,但業務量為零。與此同時,哈市其他四家國有銀行相關人士也諱莫如深地表示,“還沒接到文件”、“不好操作”、“即使有辦的也很難通過審核”……“以房養老”在哈遇冷,原因是什麼?還有那些瓶頸需要突破?記者為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現狀:“以房養老”在冰城銀行“零”業務
23日9時許,記者來到紅旗大街建設銀行,詢問是否有“以房養老”業務。營業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銀行還沒有開辦此項業務,無法辦理。隨後,記者又詢問了紅旗大街上的交通銀行、長江路上的農業銀行以及地段街和田地街上兩家銀行,各家銀行均表示目前還沒有開通此項業務,短期內是否開通要等上級銀行的通知。不過,目前看,短期內沒有開通此項業務可能性。
對於沒有開通“以房養老”業務的原因,一家國有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雖然今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乾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但就哈爾濱目前的現狀來說,要實行起來還有很多困難,不是銀行一家就能夠做得到的,還涉及到房屋產權、繼承權,甚至與老人和兒女之間的親疏關系也密切相關。同時,要施行這樣的民生工程,需要有可操作性細則來支橕,在政策不明的現狀下,銀行只能觀望。另一家國有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他們沒有接到上級相關文件,“以房養老”是一項龐大工程,目前,哈爾濱還不具備開展的條件。
目前來看,“以房養老”在哈爾濱遇冷,是個現實。但,這一現實問題的瓶頸又在哪裡呢?
瓶頸一:老人不認同
“有房纔有家抵給銀行不如留給子女”
“養兒防老”、“有房纔有家”等傳統觀念在哈埠老人的觀念中可謂根深蒂固。采訪中,絕大部分老人並不認同“以房養老”。
76歲的朱昌雲老人和女兒住在一起。她告訴記者,2009年老伴兒沒了,她便搬到女兒家一起住。“我沒有工作,老頭兒在時靠他生活,現在我就靠著出租在建國公園附近的老房子養老。老房子一年能收1.8萬元租金,平時買點菜啥的,給女兒家貼補點兒,住著也挺仗義,沒有抵給銀行的打算……”提到“以房養老”,朱昌雲老人連連搖頭,“沒有房子,在兒女身邊根本抬不起頭,我不想成為他們的累贅。有個老房子,也算是給孩子留下點遺產。”
與朱昌雲老人的觀點一樣,在兆麟公園遛彎的張貴清老兩口也認為“以房養老”不靠譜:“老了老了,沒有自己的窩哪行?抵給銀行不如留給子女,有房纔有家。”接受采訪的老人無一例外地表示,沒有房子,晚年生活就沒有保障,不會選擇“以房養老”。
此外,一些受訪者還擔心“房子抵給銀行容易激發家庭矛盾,涼了兒女們的心”,一些老人認為,“一家人和諧,兒女都很孝順,手頭緊巴點兒也沒什麼,不會將房子抵給銀行。”
瓶頸二:銀行不願辦
“這類小額業務風險高麻煩也多”
“以房養老”,在哈難推廣,除了冰城老人大多來自山東、河北,家庭觀念重而持排斥態度外,銀行方面對此項業務“不感冒”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采訪中,記者聽到銀行方面人士表示,這類業務,因為涉及到房屋產權、老人健康突發意外和老房子動遷等客觀因素制約,費力費時不說,有時還不會討好。
有業內人士分析,“以房養老”作為一項業務,銀行自然會把風險降到最低,從而用高門檻來規避潛在風險。據其介紹,首先,在房屋產權認定上可不僅僅是看房證這麼簡單,有的老人還有遺囑,甚至做了公證,這類房子雖然是老人的,但老人一旦意外去世,房屋產權就會出現糾紛。其次,老人的房子一般都是建造年代較早的老房子,很可能涉及到動遷等問題,因動遷而產生的進一步賠償協商等,勢必會增加這類小額業務的復雜性,甚至是糾紛。因此,銀行對這類業務也有點“不敢染指”。再有,住宅的產權只有70年,老人在抵押房產時,其房屋的使用年限很多已經不足30年,房子本身的增值,甚至是保值的空間很小,這就增加了銀行的風險。同時,房產市場中長期走勢不明,也是各家銀行尚未開辦該業務的原因之一。
瓶頸三:算賬不合適
“倒按揭”收益不如賣房或租房
記者采訪了解到,現在一些銀行為規避風險,開展的“以房養老”業務往往門檻較高,貸款期限一般最長不超過10年,利率也較高。那麼,“以房養老”即“倒按揭”與賣房、租房相比,哪個收益更大呢?對此,哈爾濱溫氏房產副總經理許之順為我們進行了分析。
據介紹,目前將房子抵給銀行,作價一般比市場價低40%。以一套估值50萬元的房子為例,老人最多可從銀行貸款30萬。貸款期限為10年,本金加利息分攤,老人每個月可得3000多元,而十年後要處理掉房子償還貸款。在獲取收益方面,房產與租金都有上昇空間,老人將房子出售或出租,都要比“以房養老”合算。
采訪中,不少市民也表示,“倒按揭”只有十年,而人們越來越長壽,十年後老人將房子處理了拿什麼保障自己?還不如把房子出租。而且,老人如果有兩套房,即便賣掉一套,現在一年低風險理財收益率都有4%—5%,每月利息都有兩三千元,應該比“倒按揭”更劃算。
多方建議:推行“以房養老”完善制度是關鍵
目前,“獨生子”們面臨著贍養老人的巨大壓力,客觀地講,“以房養老”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養老新模式。如何讓“以房養老”有其存在的空間,尚需多方合力。
哈理工大學肖利哲教授說,首先,老人得轉變“養兒防老”觀念,一對夫妻養兩對老人,是不現實的,未來養老趨勢是自己花錢養自己的老,除了養老金,“以房養老”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省某證券機構張仁宇建議,“以房養老”涉及房產、金融、保險、社保、民政等多個部門。首先,要制定好規則,即政策細則,讓其具有可操作性,老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號入座,甚至可以有兩種以上的選擇方案。有了政策,銀行方面就要讓政策落地,同時構建完善的房產評估、政策諮詢、糾紛仲裁等機制。比如,房價出現波動,由市場化的保險公司來分擔銀行的風險。
市民許先生認為,“以房養老”政府應該介入主導,同時給出優惠政策,讓其變成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是國內較早試點“養老按揭”的銀行,但多地交易量也為零。看來,“以房養老”被認可,需要改變觀念、健全機制、搞好配套服務,尚需多方面的努力。
-鏈接:
啥叫“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後,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這種養老方式被視為完善養老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