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53年,鄂倫春族群眾下山定居,告別了世代游獵的歷史。六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鄂倫春族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文明的跨越,創造出鄂鄉經濟社會和諧繁榮發展的新輝煌。從9月26日起,東北網將陸續推出“喜看鄂鄉新變化——紀念鄂倫春民族下山定居60周年”系列報道。
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鄂族新居。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一——
興安嶺上幸福的鄂倫春——鄂倫春民族鄉經濟發展紀實
東北網9月26日訊 (記者岳同明 高長利 楊林川) 從一人一馬一杆槍的游獵生活,到發展農業生產、養殖木耳、拓展林下經濟……
從居住“撮羅子”,到住上家用電器齊全、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和樓房……
從1953年到2013年,六十年間,鄂倫春這個從原始森林走出來的少數民族,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嶄新的生活,鄂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逐級邁上新臺階。
日前,記者走近大興安嶺鄂倫春民族鄉,感受鄂倫春民族從狩獵為主到以林為主到以農為主再到農牧主輔換位的4次生產方式調整後迎來社會生活發展新變化。
鄂倫春群眾制作?皮衣服。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鄂倫春族,我國五小民族之一。1953年,鄂族群眾實現了下山定居,告別了游獵和居住“斜仁柱”的歷史,過上了定有所居的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塔河縣十八站兩個鄂倫春民族鄉鄂倫春族村,2012年,經濟總收入實現856萬元,鄂倫春族農民人均純收入8625元,增長幅度再創新高。
鄂族群眾展示?皮衣。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改革開放後,鄂倫春民族迎來了發展機遇。按照國家、省、地的戰略部署,1998年以來,呼瑪縣白銀納、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突出抓好特色種養業、民族旅游業、鄂倫春族傳統手工業、鄂藥開發業和勞務輸出業五大產業,促進了鄂倫春族經濟和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近十年來,塔河縣在各項政策指引下,積極引導廣大鄂族同胞發家致富。今天的鄂鄉,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傳統樺皮手工藝品制作的比比皆是,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年邁的婆婆,各個都是樺皮手工藝品制作的高手。精巧的造型,精美的圖案,凝聚了鄂倫春族智慧,是從古老的文明的延續,樺皮手工藝品連續十多屆出現在哈爾濱國際經貿洽談會上,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孟彩紅做樺樹皮工藝品。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鄂倫春族大姐孟彩紅,手工制作的樺樹皮工藝制品有首飾盒、茶葉盒、筆筒、果盒等20餘個品種,由於制作精美,產品供不應求,過往游客紛紛慕名去她家選購心儀的樺樹皮工藝制品,她每年的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成了遠近聞名的鄂倫春族致富戶。
在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郭紅霞不僅繼承了父輩精湛的樺樹皮制作技術,而且熟練掌握了漢族兄弟傳授的木耳養殖技術,依靠養殖木耳,就可實現年收入5至6萬元。郭紅霞家裡冰箱、彩電這些現代化電器設備一應俱全,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家家都是一個小型作坊,如今,通過傳統手工藝致富的鄂族群眾擁有了私家車,住著政府給的新樓房,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鄂鄉學校學生在上課。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如今的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有投資260萬元、佔地6600平方米的鄂倫春木耳菌廠;有投資570萬元建立的500萬袋規模的鄂倫春木耳養殖基地;還有投資近百萬元、年生產能力達1萬噸的面粉加工廠……鄂鄉經濟向著現代化的農業和民族產業飛速發展。
從1978年的人均純收入189元,到2012年的8902元,短短的34年,塔河縣鄂族同胞人均純收入增長了47.1倍。鄂鄉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鄂家人的腰包越來越鼓。
今年,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並下大氣力發展高寒生態農業。積極推廣大豆、小麥優良品種,擴大有機綠色、無公害作物面積,發展民族綠色低碳種植,2013年,全鄉實現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76000畝,其中大豆66120畝、小麥7600畝、馬鈴薯1520畝、水飛薊760畝。在大豆和小麥品種改良上引進推廣小麥“墾九十”、“龍麥26”,大豆為“黑河44”、“黑河49”等,為種植業的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統計,2012年白銀納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158元,比2008年4803元增長132%。民族村人均純收入8623元,較2008年3959元增長118%。
如今,鄂族人民再也不用過風吹雨淋的日子,住房全部實現了磚瓦化,吃上了自來水,開通了有線電視,電腦、電冰箱、電視機等產品一應俱全,教育、醫療全部實現了免費,鄂族群眾過上了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