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地下長征,穿越艱險為夢圓——地鐵1號線建設紀實
2013-09-27 10:46:0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徐光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7日訊 從繁華的街道步入地下深處,搭一班飛馳的列車,分秒不差地到達目的地——告別單一的地面『車輪』出行的歷史,冰城人迎來地鐵時代。

  曾經,在被很多人遺忘的時光裡,有人為它上下奔走耗盡心力;在人們看不到的地下深處,建設者們一年又一年在『機關』重重的封閉空間裡輾轉騰挪……哈爾濱地鐵1號線建設,挑戰了無數個『不可能』,也書寫出一個個傳奇。

  對這座城市而言,地鐵貫通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它創造了多少個『第一』,而是它創造性地『生』出一條新動脈,給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前行的力量。

  夢起『7381』

  在艱難與希冀中破題

  很少能有一座城市像哈爾濱這樣,追夢地鐵長達40年。

  在戰備思想充斥的1973年起步的『7381』工程,沒有被簡單定位為一個城防機動乾道,而是經反復研究後被確定為『要通地鐵』的天字號工程。1979年,『7381』工程只完成10.1公裡就全面停工,地鐵自此成為冰城人的一個情結。

  經歷了改革開放,跨過90年代,又進入新世紀……在時勢與社會不停變遷中,帶著激情和圓夢的憧憬,地鐵建設被一次次提上日程,又因種種原因被一次次擱置,但哈爾濱人對地鐵的熱情和渴望始終不曾減退。

  轉機出現在2003年9月27日。這一天,國辦下發81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提出申報發展地鐵的城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要在100億元以上,城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每小時3萬人以上——哈爾濱完全具備這3個申報基本條件。

  隨後僅兩個月時間,哈爾濱晝夜兼程編制完成首個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在全國眾多搶跑地鐵的城市中,第一個將10年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上報到國務院。一年多後的2005年6月30日,這個規劃首批獲得通過。千載難逢的機遇,被冰城人牢牢抓住。

  來不及品味喜悅,為這紙批文奔走了7年的市軌道辦馬上迎來了更大的挑戰:好多地鐵土建的名詞都沒聽說過,甚至廣為采用的機械化作業法『盾構』也沒人知道是什麼,從設計院拿來的圖紙根本就看不懂……此時,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真正的艱難纔剛剛開始。

  2008年9月29日,哈爾濱地鐵隧道工程挖下第一鍬。那一天並未轟動全城。

  這是一個在艱難與希冀中破題的過程。

  沒人沒技術咋辦?面向全國招投標的哈爾濱地鐵吹響了集結號,30多家國內一流的設計、規劃、施工及監理單位集結哈爾濱,中鐵一局、七局、二十二局及中鐵電氣化局等眾多『國字號』施工隊伍帶來了豐富的經驗。

  在籌集地鐵建設『第一桶金』時,沈睡了幾十年的『7381』隧道派上了大用場——借鑒一些城市將老線路變換成資本用作資本金的做法,將『7381』兌現出9億元資本。接著,一系列市場化運作加企業化經營的創新之舉,讓白手起家的地鐵人乾出了百億工程。

  從搶抓機遇到拿來主義,再到打破常規開工建設,哈爾濱地鐵1號線邊學邊乾,在艱難中一步步向前挺進。

  破艱除險

  鋪一條『非常』地鐵

  想象不到的難與險,其實還在建設過程中。

  在高寒地區建地鐵,而且1號線幾乎全程穿越城市繁華區段,注定了冰城地鐵要成為全國地鐵史上的獨特樣本。5年間,在人們視線不及的地下20米深處,地鐵1號線經歷了一場連接著歷史和未來的艱難跋涉。

  在道外松花江漫灘區開挖,地鐵人面臨著一場大考。

  整個漫灘區地勢比南崗區低15米,刨進地下2米就出沙滲水,隧道咋挖?『不可能』的地質條件逼著『兩眼一抹黑』的冰城地鐵人補習盾構法:在重達750噸的盾構機穿越3.95公裡漫灘區過程中,每次機身進洞都讓工程師捏把汗;沿線穿越壽命幾十年的老舊建築,更是步步驚心。但最終,他們交上一張完美答卷——漫灘區隧道挖掘未出現任何事故。

  『7381』隧道改造,等於讓沈睡幾十年的洞體完成一場『轉生術』。

  這是地鐵建設者手中的一個特別項目。大隊人馬在局促的空間內騰挪,全程都要對抗外部土層陷落和噴湧而出的『水囊』,時刻警惕洞體的變形,以厘米為單位屏氣前行……兩年6個月時間裡,『7381』改造工程地下擴挖5.4公裡,完成了人們無法想象的嘗試,也實現了對這個城市肌理的再造。

  穿越城市繁華區段,在明挖與暗挖的代價取捨中,建設者選擇了讓路於民,拿出了螞蟻啃骨頭的毅力和海底掘隧道的勇氣。

  地鐵1號線的12.5公裡隧道,除5.4公裡用的是『7381』隧道外,僅634米采用了封堵交通的明挖,其餘全部下的是笨功夫——暗挖。坍塌、湧水,這些隨時可能發生的險情,一次次挑戰著工程的進度和質量。但最終,它們都被一一化解,還變成了《地鐵施工安全防控管理辦法》中的規范。

  自始至終的技術創新和意志磨煉,把障礙踩碎再與智慧拼合,最終鋪就出一條不一樣的冰城地鐵。

  地鐵時代

  開啟一個全新哈爾濱

  5年前地鐵開工的那一天,很少有人知道。但昨天地鐵1號線載夢啟程時,全城人難抑喜悅與振奮,從懵懂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人,從校園裡的學生到趕時間的上班族……成千上萬的市民從城市各處湧向地鐵口,車廂內摩肩接踵。

  這一天,在哈爾濱歷史上無疑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哈爾濱人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將由此改變,哈爾濱的城市格局將因此而重塑。地鐵,開啟了冰城新時代。

  地鐵帶來的極速精准,成就的是人們向往的快節奏和慢生活。『上班族』陳勇從學府路站坐到工程大學站僅用了14分鍾,而平時同路線開車上下班高峰堵車時需1個多小時。他已決定當『鐵粉兒』,20多萬元的『邁騰』車自此進入車庫,周末全家旅游時纔開。很多『鐵粉兒』還由此喊出口號:『每天多睡一會兒。』

  18個地鐵站臺制造了18條『金廊銀帶』,悄然改變著城市的商業布局。

  地鐵1號線每天可向毗鄰18個車站的商鋪門店輸送21.2萬的穩定人流。哈市圍繞地鐵沿線規劃的『一軸、三心、六段』商業布局,讓地鐵串起8個城中新商圈。一些『冷門偏地』一夜間變成了商圈潛力股,魯商商城選擇在地鐵哈達站旁落戶,此前這裡一直是農科院實驗田;已經入駐松北區、哈西和群力的各大商業項目紛紛向地鐵拋出了『橄欖枝』,希望未來的地鐵線路規劃能將它們『圈進去』。

  眼下的實況是,1號線沿線地鐵站周邊的新商鋪被紛紛搶佔,一些原有商鋪也坐地起價。在教化廣場一隅,王華強租賃經營的彩擴店不到20平方米。地鐵開通的時間一傳出,房東立馬將年租金從15萬漲到18萬。他仍咬牙續租——他不租也會有人搶著租。

  地鐵,遠不止是一種交通工具,它更像一位主宰城市的規劃大師、一列通往財富的快車,拉伸城市骨架,顛覆原有格局。

  在地鐵1號線建設過程中,哈爾濱很多人的置業理念已開始向靠近地鐵線轉變。非熱點區的哈爾濱工程大學至煙廠沿線人氣驟增,住房均價已達到每平方米8000元至9000元,接近南崗秋林商圈。生活區集聚後,接著將是商業區、賓館、飯店、酒樓等的靠攏。未來,地鐵規劃的『十字+環線』建成後,勢必帶來城市格局的再造。

  地鐵延伸到哪裡,生活空間就延伸到哪裡、商圈就跟到哪裡、哪裡的城市面貌就被重塑。

  全新的地鐵時代,將帶來一個全新的哈爾濱。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