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了新房子,哈薩克老媽媽用傳統的“恰秀”來慶祝喜事,表達喜悅之情。
東北網10月11日訊 三年多來,大慶援疆前方指揮部團結帶領41名援疆乾部,按照市委“創一流、站排頭”的援疆總體定位,實施了各項重大民生工程、福祉工程、連心工程,使福海縣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充分認可和廣泛贊譽。
金秋時節,萬裡之外的新疆福海迎來了“收獲季”。
這種收獲,不僅在於果實滿枝,更體現在大慶援建的一個個項目中。
從福海縣城出發,驅車向東南行駛,就到了齊乾吉迭鄉。
遠遠望去,乾淨整潔的水泥路旁,一片嶄新的紅頂小房子,在綠樹掩映下,鱗次櫛比地排列著,如同別墅區一般,不由得令人眼前一亮。
這裡,就是我市援建福海的重要民生項目——龍源社區。
走進一個牧民家,三室一廳的大房子裡,鮮艷的掛毯、民族裝飾,把家打扮得十分溫馨,各種家電一應俱全。哈薩克老媽媽古麗加米,正一邊打掃著新家,一邊照看著可愛的小孫子。
得知我們是從大慶來的,她難掩激動心情,立刻放下了手邊活兒,熱情地請我們坐在沙發正中間,為我們倒奶茶,還准備了奶疙瘩、?子等一桌迎接最尊貴客人的食品。
“古麗加米家原來簡陋的土房被洪水衝毀了,臨時的安身之地也失去了,全家人陷入困境。後來,大慶援建了龍源社區,讓他們住進了現代化的新家。現在,兒子在牧場放牧,她自己在家看孫子,享受天倫之樂。”一旁的副鄉長吳一飛告訴記者。
“我從來沒住過這麼漂亮的大房子,謝謝大慶!謝謝大慶!”朴實的古麗加米抱著小孫子用哈薩克語表達著感激之情,臉上掛滿了燦爛笑容。
像古麗加米家一樣,受益的哈斯克牧民還有很多。如今,該項目已成為整個北疆定居興牧、援建項目的精品示范工程。當地將其命名為“龍源社區”,表達了受援地感恩龍江、飲水思源之情。
提起龍源社區,還要回到幾年前。當時,古麗加米等齊乾吉迭鄉146戶哈薩克牧民,因遭受特大雪災和洪災而失去家園。2010年5月,我市啟動援建龍源社區,決定為牧民重建一個安定舒適的家。
三年多來,大慶援疆乾部把辦公室和宿捨搬到項目現場,連續放棄中秋、十一節假日,克服當地氣候惡劣、施工期短、地處偏遠、勞動力和原材料短缺等諸多困難,頂住壓力,連續工作,確保了項目進度和質量。
龍源社區,由大慶市規劃建築設計院免費提供規劃設計,既體現少數民族風格,又與現代文化相銜接,水、電、暖、廚、廁、浴功能齊全,保證20年不落後。小區還配套建設農副產品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中心,確保群眾搬得進、定得住、能致富。
以龍源社區為樣板,2012年6月,我省決定由我市建設齊乾吉迭鄉整鄉推進牧民定居示范工程。屆時,將在全疆探索出一條農牧區加快實現城鎮化、縮小城鄉差別、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新路子。
如今,這一工程也在有條不紊推進中。未來,齊乾吉迭鄉將創建北疆地區定居興牧整鄉推進援疆示范鄉,建成富裕文明、和諧美好的美麗鄉村。
三年多來,我市采取散戶集中、老村擴面改造、插花定居、整村搬遷等模式,按照“五通”、“五有”、“五配套”標准,幫助建設“兩居”住房5800戶,使18000餘名群眾住進面積達標、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新家。定居後,每戶牧民擁有人工飼草料地50畝以上,實現牛羊冷季暖圈飼養,傳統的四季游牧生活方式得到徹底改變,使農牧民真正享受到了均等化公共服務和現代文明生活。
在安居項目外,我市還為福海援建了127米長、20米寬的烏倫古河大橋。大橋的建成,徹底解決了烏倫古河南岸3鄉12個行政村6000多名牧民的出行難題,加強了烏河兩岸的交流聯系,有效推動了福海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發展。
記者手記
常年游牧、居無定所,是哈薩克牧民多年形成的習慣,然而,這卻阻礙了他們享受現代文明生活的進程。以龍源社區為代表的安居項目,是我省援建阿勒泰地區三縣中推進“兩居”工程最快的,這讓牧民一步跨進了現代生活,他們心中的喜悅與幸福可想而知。設計功能、配套設施、質量外觀、產業發展“四個一流”,讓到過龍源社區的人,無不對工程建設交口稱贊,有人說,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好縮影,也有人說,將這裡打造成為邊疆第一農村社區,成功經驗應在新疆有條件的地區大力推廣。在這裡,大慶援疆品牌已開始名噪全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