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樹品牌調結構 鄂倫春民族村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
2013-10-12 11:10:35 來源:東北網  作者:岳同明 高長利 楊林川 陳顯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十七——

樹品牌調結構鄂倫春民族村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

  東北網10月12日訊(記者 岳同明 高長利 楊林川 陳顯春)記者10月9日從省民委獲悉,“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累計投資1.5億餘元,改善全省的鄂族村基礎設施、居住環境,房屋磚瓦率、道路硬化率均達100%。“十二五”規劃中,黑龍江省鄂倫春族發展的重點將放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上,從而真正讓鄂族群眾走向富裕。

獨具民族特色的遜克縣新鄂鄉迎客門。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目前,黑龍江省鄂倫春族群眾共5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的新生村,遜克縣新鄂鄂倫春族鄉的新鄂村、新興鄂倫春族鄉的新興村及嫩江縣聯興鄉的哈什太村;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的白銀納村,塔河縣的十八站鄂倫春族鄉的十八站村及漠河縣北極村鄂村;伊春市嘉蔭縣烏拉嘎鎮的勝利村。

  省民委經濟發展處處長劉烈軍介紹,“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對鄂族村的政策扶持主要以改善居住環境為主,改造泥草房,修通縣路、通鄉路、通村路。截止到2012年年底,已累計投資1.5億多元,房屋磚瓦化率、道路硬化率均達到100%,可以說變化非常大,達到了小康水平。

呼瑪縣白銀納鄂族鄉鄂族新居。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在醫療方面,控制鄂族地區結核病發病率和非正常死亡率,目前結核病發病率大大降低,因飲酒導致的非正常死亡率基本杜絕。文化教育方面,以嘉蔭縣烏拉嘎鎮勝利村為例,該村鄂倫春小學是全縣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學校,配置了微機、電視機、放像機、投影機等電教設備,並按標准配置了各科教學儀器和衛生設備。雖然鄂倫春族學生人數較少,但縣政府仍配置了6個事業編制,並選調有豐富教學經驗和業務素質較高的教師擔任校領導。對鄂倫春族中小學生給予助學金補助,中學生每人每年140元,小學生每人每年120元。鄂倫春族中小學入學率和鞏固率在100%。

塔河縣十八站鄂族鄉大力發展木耳產業。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收入與發展倒掛。”劉烈軍說,“十一五”期間是全省鄂族地區發展最快的時期,但收入與發展不成正比。“住得好了,行也便利了,但收入還要繼續提上去,這是‘十二五’規劃的最主要目標。”

  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劉烈軍介紹說,根據鄂村的地理條件和基礎條件,每個鄂族地區產業發展方向有所側重,如目前旅游發展較好的兩個村——漠河縣北極村鄂村和愛輝區新生村,主要以旅游帶動經濟發展,農業和牧業兼顧。


 

  嫩江縣聯興鄉哈什太村發展方向以養奶牛和養肉牛為主,建設和完善農村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發展集市貿易和商品流通。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十八站村以挖掘鄂倫春民族崇尚大自然的森林文化為根基,發展已開發的鄂家茶文化,促進當地農民種植和采集,計劃建設生產基地,包括生產車間、購置設備,開發和研究、挖掘鄂家茶文化。

遜克縣新鄂鄉新街景。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農業基礎和發展最好的是遜克縣兩個鄂倫春族村——新興村和新鄂村,接下來的目標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大力發展糧食經濟,推廣優質作物品種,發展綠色產業種植,普及農業機械化作業率,整地質量提高,農業效益提高,農民農業收入自然大幅提高。與其配套的是,進一步改善水利設施條件,完成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灌溉工程和農田排水工程,增強農田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田得到基本保護,提高糧食產量。

鄂倫春族村民普遍用上大馬力拖拉機。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而嘉蔭縣烏拉嘎鎮勝利村和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白銀納村吊袋木耳種植產業目前已形成規模,下一步就是要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品質量,在精包裝和品牌上下功夫。

  劉烈軍說,國家對鄂族地區的政策按照人口較少民族政策實施,此外還有“興邊富民”政策支持,實施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讓鄂族群眾富起來。針對鄂族地區的產業項目規劃,均將立項,並得到省發改委資金支持,為鄂族地區產業發展群眾致富助力。預計到2015年,鄂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實現較快增加,年均增長12%以上。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