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十四——
孟淑芳:“撮羅子”“木刻楞”成回憶 如今住進新樓房
東北網10月9日訊 (記者 岳同明 楊禹 彭佳麗) 在9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東北網“喜看鄂鄉新變化”報道組走進大興安嶺呼瑪縣白銀納村。新建成的鄂族新村十分養眼,藍天白雲下錯落有致的房屋,坐落在綠樹紅花之間,白色的柵欄與住宅外部裝飾有鄂倫春族特色圖案的外牆體相映成趣。村民們正忙著搬新家,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講,這已是他們第三次搬家了,從木刻楞到紅磚房再到如今的樓房,房子越住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白銀納鄂族鄉鄂族新居。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白銀納鄂倫春族民俗新村是呼瑪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這裡居住著曾經世代游獵的鄂倫春族群眾,老人間仍保持著使用鄂倫春語交流的習慣。鄂族民俗新村佔地面積約8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835平方米。為改善92戶鄂倫春族群眾的居住條件,呼瑪縣2013年申請建設了民俗新村。在今年的供暖期前,鄂倫春族92戶居民們將全部遷入新居。
記者應邀來到村民孟淑芳家,樺樹皮工藝品放在醒目的位置,排煙罩、冰箱、電腦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今年73歲的孟淑芳見證了60年來鄂族村的發展,當年13歲時她隨父母騎馬從深山中走下來,過上了定居生活。
鄂族居民把行李往新家搬。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從原始的“撮羅子”到木刻楞,到紅磚房,再到嶄新的樓房,日新月異的變化令孟淑芳感慨,“想都不敢想啊。原來在山嶺上一年四季過著風吹雨打的日子,現在我們也住進樓房了,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遷新居對村民來說是一件大喜事。像孟淑芳一樣,其它91戶居民也一直在收拾新房。年青人騎著摩托穿梭於老房子和新房子間,搬東西早早住了進去。據村民介紹,新建的住宅只需每年交點供暖費,其餘費用都由政府來承擔。
孟淑芳(右)在新房裡包餃子。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新村92戶住宅,總面積7525平方米,有樓房72戶、平房20戶,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選擇住在平房內,住宅內部衛生間和廚房及牆壁等全部裝修,安裝了灶臺、熱水器、座便器、洗手盆等設施,住宅外部裝飾有鄂倫春族特色圖案,彰顯鄂倫春族民族特色,也為下一步發展民俗游打下基礎。
多年來,大興安嶺地區各級黨委政府一直關心支持鄂倫春民族發展。全區今年共有238戶鄂倫春族群眾喜遷新居,住進了政府無償提供的現代化民居,鄂族群眾生活環境實現了質的飛躍。
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借助“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等各項政策,相繼扶持發展了一批鄂族糧食種植村、畜牧養殖村、棚室生產村、輸出勞務村等特色產業村。昔日的獵戶成為木耳養殖大戶、養鵝大戶、樺皮手工藝品專業戶、種田大戶等。鄂倫春族同胞用勤勞的雙手,正日益創造著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孟淑芳同記者揮手再見。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記者手記:
與孟淑芳大娘聊天時,老人很樂觀,一直微笑著。歲月在老人的臉上留下深深的痕跡,唯有笑容一直不變。臨別時,孟大娘用鄂倫春語唱起了山歌。歌詞大意是,我們以前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共產黨來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騎馬守護著大森林。歌聲中,我的思緒仿佛穿越了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