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0月23日電(記者 王子辰)22日,一架計劃上午8時許起飛的航班,直到下午2時仍在灰霾中“不知所終”,面對記者的詢問,連航空公司和機場工作人員對是否取消航班或何時起飛也摸不著頭腦……大批無人問津的旅客只能焦急等待,想走不敢走,想等等不起。大家不禁要問,灰霾天氣已籠罩哈爾濱多日,為何一些行業、企業仍未准備好?
學校停課、高速封閉、機場停擺……哈爾濱等東北地區百姓工作生活秩序被擾亂。但倘若明知天氣惡化,仍未做足應急准備,加派人手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就難逃“人禍”嫌疑了。
長期以來,因晚點率高等原因,航空公司屢屢成為旅客“吐槽”對象。流量控制、天氣狀況等固然在可控因素之外,但如何在晚點之後及時通知、妥善安置旅客,則是航空公司義不容辭的責任。
以哈爾濱為例,連日來霧霾日益嚴重,能見度不斷下降,幾近“伸手不見五指”,21日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甚至取消了全部航班。22日上午,天氣狀況並未完全好轉,部分旅客無人通知、無人安撫,甚至連客服熱線都無法打通。
有航空公司內部人士稱,延誤、取消的航班實在太多,客服電話被打爆,公司已啟動了應急預案,未能照顧到所有旅客,實在是因為能力不足。
應急預案等臨時性措施,就是為了應對大面積航班延誤、取消等極端狀況,如果極端天氣持續多日,仍未見服務水平提高,只能說明應急准備不到位,甚至反應遲緩。
預案是為了“應急”,而不是“應付”。相關部門著實應該以此次霧霾天氣為起點,下點功夫,做好預案。希望在下次極端天氣或災害面前,能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回應。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