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28日訊 近日,記者在雙城現代示范農業園區看到,連片的玉米地一望無垠,玉米穗顆粒飽滿,大型收割機正在田間作業,雙城鎮光明村的農民告訴記者:“今年是個豐收年,一?地能打26000多斤,比往年增產6000多斤,我900多畝地比去年多收入25萬元。”農民朴實的話語道出了豐收的喜悅。
經初步農情預測,今年哈爾濱糧食將實現總產320億斤以上。自2003年以來,哈爾濱市糧食產量保持了連續增長的勢頭,糧食總產由2003年的138.6億斤到2013年的320億斤以上,實現了“十連增”。
夯實基礎加大投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哈市農業生產經受了異常氣候的嚴峻考驗。統計數據顯示,災害已累計造成哈市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多萬畝。
面對惡劣氣候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哈市充分發揮“大水利、大機械、大科技、大合作”實施春耕生產,將水旱田作物全部搶播在豐產期。據哈市農委副主任熊百建介紹,特別是在農業種植方面大力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對哈市糧食產量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同時,哈爾濱市還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近三年累計完成旱改水投資47.79億元,新打機電井4260眼,安裝移動泵站254臺,整修渠道1704公裡,建設小塘壩69座,灌區構造物431項,建設沿松花江提水泵站17處,其他沿河泵站18處,新增水田面積近270萬畝,使全市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000萬畝。實施節水增糧工程88.8萬畝。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奪得豐收的保證,市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及各級黨委政府負責人親自上陣指揮,深入基層一線進行指導和督導農業生產,農業系統乾部職工和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始終工作戰斗在一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全面開展指導服務。
新技術機械化促農民增收
雙城市雙城鎮光明村的孫鐵林是種莊稼的“老把式”,說起種地頭頭是道,“和以前種地相比,我們農民最大的變化是觀念上的轉變。”“以前對新的種植技術聽而不聞,現在嘗到了新技術帶來的增產增收的實惠,‘密植栽培’、‘大壟雙行’等技術我們都在用。”
“大壟雙行”種植技術是哈爾濱市近年來推廣農業高新實用技術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哈爾濱市實施推廣的玉米大壟雙行、水稻大方田生產、智能化浸種、大棚育苗、缽體育苗機械擺栽、飛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高新技術,今年應用面積達到6500多萬畝次,其中水稻智能化浸種面積達到65.4%。
哈市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昇,全市農機總動力由2003年的313萬千瓦,上昇到2012年的891.1萬千瓦,幾乎上昇了兩倍;綜合農業機械化率2012年達到85.05%;全市現有拖拉機324290臺,擁有玉米收獲機3338臺,大豆收獲機2135臺,稻麥聯合收獲機5773臺。農機裝備水平的提昇,使糧食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深松整地成豐收重要環節
熊百建告訴記者:“要想奪得春季農業生產主動權,必須從抓好秋季秸稈出地、推動秋整地工作入手,尤其是要逐步破解秸稈出地這一關鍵環節。”為加快全市秸稈出地促進秋整地工作,今年哈市拿出1500萬元,專門補貼秸稈出地作業專用機具,新增專用機具286臺套。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今年秋整地工作中,哈市整地標准是深度要達標,水田地整地不能低於15厘米,旱田整地25厘米以上30厘米左右;作業標准是深松、起壟、鎮壓一條龍作業,壟向平直。對於洪澇和內澇含水地塊,將抓緊排水曬田;對於已完成曬田,可以整地的地塊,要進行深松,熟化土壤,防止板結;對於土壤含水過高的地塊,一定要做到秸稈出地,促進散?,避免造成明春整地播種困難。
記者從哈市農委了解到,今年全市共下達秋整地任務1322萬畝。截至10月18日,全市機械秋整地面積579.7萬畝,佔計劃的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