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8日訊 肇源,因水而興。繞城而走的松花江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水邊人。而今,這裡的碼頭經濟如火如荼。
10月26日,離立冬還有十多天,記者來到肇源縣新港碼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松花江富了很多人。”肇源港管理處副主任趙廣聞告訴記者,利用地緣優勢,很多人撈江沙,運煤炭,搞旅游,服務半徑輻射大同、肇州縣等地,達百餘公裡,形成了一個“水陸”經濟圈,年產值近1.5億元。
江上采沙年“撈”3000萬
“嗚……”一聲長笛,汽船靠岸了。早已等候在岸邊的搬運工們跳上船板開始卸沙。
“立冬一過,魚不露面,船工炕上坐。再過十多天,就回家歇上一冬,明年開江再乾。”趁著歇息的當口,經營江沙的大戶王乃文與我們聊著。
據王乃文講,他家裡有一艘大船常年在江裡采沙、運沙,多數銷往肇州和大同,偶爾也銷往市區。每年,王家要賣掉3萬立方米的江沙,收回90多萬元的現款。
碼頭上,吃撈江沙這碗飯的不僅王乃文一人。據了解,肇源縣從事江沙生意的有40多家。雖然沒有王家掙的多,但每戶一年也能到手50萬元。
靠著碼頭,沙商們一年能從江裡“撈”出3000萬元。
撈運江沙不僅讓沙商們嘗到了甜頭,還鼓了一批采沙、卸船工人的腰包。每天,150多名工人在這個碼頭上采沙、裝船、卸船,一年300多萬元的薪金,讓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如今,每天30多艘拉運江沙的船只進出碼頭。
水路運輸賺得盆滿缽滿
與江面上的30多艘采沙船相比,劉春拉運碎石的船只顯得形單影孤。
在肇源縣,劉春算是經營碎石生意的大戶了。目前,縣裡只有他一人走水路運石。
“基本上都用於縣內的工程建築,有的在碼頭直接提貨,有的賣到茂興鎮,有50公裡。”劉春對記者說。
劉春經營碎石生意七八年了。
“與公路相比,走水路一年能多賺一輛高檔轎車的錢。”劉春說,較低的運輸成本,使肇源新港成了建築渣石的集散地。
江上運石,讓一些人賺得盆滿缽滿,江上運煤,也毫不遜色。
王冬支是肇源經銷煤炭的大戶。
“今年公司所需的萬餘噸取暖煤,全是走水路運回來的。”王冬支說。
這幾年,王冬支的煤炭生意越做越好,每年能掙100多萬元。
“有了碼頭方便多了,我們也省了不少錢。”在肇源,像王冬支這樣走水路運煤的,有10多個經銷商。借助碼頭的便利,他們的生意都挺紅火。
捕魚旅游年掙6000萬
這邊,江上運輸生意挺火。那邊,碼頭旁的江魚館,也是腳不沾地忙。
為啥?
“遠道的、本地的,都想在封江之前再吃上一口江裡的鮮魚。”陪記者采訪的趙廣聞解釋著。
精明的江邊人算過一筆賬:肇源年產野生魚4300噸,產值4500萬元。
每逢周末,碼頭邊上的沙灘旅游點人頭攢動,沙灘足球、騎馬……人們玩得不亦樂乎。
這幾年,肇源以碼頭為中心的旅游產業日漸紅火,每年6000多萬元進了他們的腰包,圈裡人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