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被認為是肥力最高、最適合農耕的土地。我國東北黑土區是世界3個黑土區之一,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然而,曾經“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的黑土地,正在面臨水土流失、土層變薄、肥力下降等問題。
黑土面臨“變薄”
東北黑土區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山前平原、遼河平原等地區。黑土層是土壤中的腐殖質層,其厚薄是黑土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劉寶元說,1956年至1959年中蘇聯合考察時,東北黑土厚度中值為55厘米,1973年至1978年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調查黑土厚度中值為45厘米,1979年至1983年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黑土厚度中值為40厘米,調查顯示黑土厚度變薄了。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姜佰文說,目前大部分地區黑土層只有30厘米。
不少學者認為,除了肉眼可見的“破皮黃”現象,黑土層變薄的依據是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嚴重。
不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認為,黑土層變薄的說法目前還缺乏充分科學證據,除有學者證明水土流失地區黑土層變薄外,其他的都是估計。
水利部2010年至2012年開展的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顯示,東北黑土區侵蝕溝道已達295663條,水土流失嚴重。
以黑龍江墾區為例,墾區下轄9個管理局112個國有農牧場,有73個農牧場存在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積達9080平方公裡,佔墾區土地總面積的16.39%,且呈逐年擴大趨勢。而目前水土流失治理率僅為58.4%。
姜佰文說,大規模農業開墾與不合理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區水土流失與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而我國東北黑土區由於地勢起伏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化肥治“瘦”惡性循環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量度,其退化也不容小覷。
根據黑龍江省農委定點監測檢測數據,2010年黑龍江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6.8克/千克,比1982年的43.2克/千克下降了38.0%。0—20厘米耕層土壤全氮含量平均為1.84克/千克,比1982年減少15%;土壤速效鉀含量平均為146.8毫克/千克,比1982年下降了49%。
有專家認為,我國黑土利用率高,養護少,管理水平低,長期粗放耕作、保護性措施缺失、不注重土地養護,都導致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大大降低。
雖然黑土在“變薄”、“變瘦”,但黑龍江近年來糧食產量年年遞增。在現代化農業發展、科技支橕能力增強的背後,一組數據值得注意。
黑龍江省農委數據顯示,2012年黑龍江省化肥施用總量(純量)240.3萬噸;畝均化肥施用量11.48公斤,比1982年增加3.37倍,但糧食單產僅提高1.55倍。上世紀60年代,農民施用1公斤氮肥可以增產15—18公斤糧食,到了2012年同樣投入只能增產5—7公斤糧食。
專家分析,化肥使用量的增長和使用效果的降低與黑土“變瘦”形成了惡性循環。土壤肥力變弱,為了多產糧食,再多施化肥。近年來,化肥投入逐年加大,小型農機具普及應用,導致土壤板結硬化程度加劇,耕層變薄,犁底層變厚、變硬、上移,耕地質量變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劇了水土流失。
保護性耕作試點有效
為遏制黑土耕地質量下降的趨勢,近年來,黑龍江省出臺了農業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耕地保養管理條例、基本農田保護管理條例,組合應用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及旱作農業示范等技術方案。
姜佰文指出,國外黑土區開發利用相對較早,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資金投入及科學試驗等方面已經采取了措施。專家認為,美國西部黑土區與我國東北黑土區緯度大體一致,其耕作方法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
據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教授賈洪雷介紹,上世紀40年代,美國開始探索保護性耕作,主要方法是,在30%以上的地表覆蓋作物殘留物(如秸稈、根茬等),在播種時將肥料直接旋入土壤,並用除草劑控制雜草。在風蝕嚴重的地區,需有1121千克/公頃以上的小粒谷物殘留物覆蓋地表,起到保護土壤的作用。長期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失?,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及蚯蚓數量,改善土壤蓄水能力及透水性。
在我國東北黑土區,保護性耕作已有好的試點。據介紹,黑龍江省克山農場自2008年以來,秸稈還田達到80%以上,小麥、馬鈴薯、大豆等作物秸稈還田率達到100%,原來板結的地塊已經逐漸松軟。
土地使用方式重在引導
據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介紹,不少地方存在順坡耕作、超載過牧。姜佰文也指出,黑土地邊治理邊流失的問題仍十分突出。
姜佰文說,為了生計和經濟利益,民眾對土地的破壞性使用方式已成習俗,示范區土地使用與治理模式推廣困難。地方性政策法規等也存在問題。如黑龍江省國營農場多采取土地短期分散承包使用制,土地使用人不注重水土流失防護治理和土地的養護。
同時,黑龍江農墾總局數據顯示,治理的投入資金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許多坡面水土流失只能得到初步治理,大量的侵蝕溝不能根本治理。
姜佰文呼吁,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從全局性和發展的角度認識黑土的重要性,協同水利、林業、農業、環保、國土部門,制定保護性開發利用的政策措施。
對此,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提出,將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明確土地使用者保護土地的法律責任;采取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調動參與黑土保護的積極性;對水土保持工程佔地給予補償;逐步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戶投入為主體,市場融資、社會資金投入為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