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省委常委班子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述評之二
2013-11-05 08:56: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曲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與大地貼得越近,瞭望天空纔會更高遠。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省委常委班子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山巒疊翠的林區、機器轟鳴的礦山、稻浪滾滾的農田、洪水滔滔的搶險一線……處處留下常委們輕車簡從、躬下身子、真抓實乾的身影。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空談誤國,實乾興邦』、『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遼闊的黑土大地上,到處洋溢著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的濃厚氛圍。

  省委常委班子把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難得機遇和強大動力:農業大而不強,工業產業鏈條短、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城鎮化整體質量不高——這是黑龍江經濟發展的瓶頸。

  破解龍江經濟發展難題,就要全黨抓發展、重點抓經濟、突出抓產業、關鍵抓項目。

  身子沈下去,項目纔能立起來。省級領導分工負責,組成十五個產業項目推進組,凝神聚力抓項目,真抓實乾出成果——一個個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鳴,一排排標准廠房錯落有致,一條條嶄新的生產流水線正在安裝……深秋時節的黑龍江,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項目之花在黑土地競相綻放,推動全省經濟結構實現新一輪調整。亞洲最大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加工基地、沃爾沃大慶整車制造及配套項目、中船703所燃氣輪機、江蘇雨潤、萬達、華南城……一批投資大、效益好、拉動強的大項目,正在成為龍江經濟發展的脊梁,展現出朝陽般的光輝。今天的產業就是明天的結構,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產出。

  抓招商、上項目、建園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正在龍江形成。

  由昔日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鄉鎮,『蝶變』成如今的一座工業新城,這是五常市牛家工業園創造的奇跡。鄰近三大動力路、哈平路,方便為哈爾濱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搞配套,便於承接哈爾濱市產業轉移,牛家工業園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高標准建設30平方公裡產業區和5.36平方公裡配套服務區,吸引97個大項目紛至沓來,完成投資127億元……落戶於工業園的寧波甬野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成功的拖拉機品牌之一,『在牛家工業園建設的這個廠比寧波總部的面積還要大,以後生產重心會放在這兒,因為市場在這裡』,工業園明確的定位讓入駐企業信心十足。『您帶項目資金來,剩下的事情我們辦』,良好的服務環境已經成為園區引來一個項目興起一個產業鏈的招商『新賣點』。生產甬野拖拉機需要零部件1萬多個,目前有10家配套生產企業正在洽談進入園區。

  五常牛家工業園只是龍江熱火朝天的產業項目建設實踐中的一個突出典型。龍江以豐富的資源、創業的熱情、清晰的思路、優質的服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商紛至沓來,經濟穩中求進的步伐走得鏗鏘有力。截至8月底,全省產業項目開復工1.2萬個,其中省重點推進產業項目開復工1184個,到年底可達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505個。

  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伊春市在全國國有林區率先停止主伐,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協調發展雙贏之路。過去,伊春因『中國林都』、『紅松故鄉』而聞名於世;今天,伊春因推進『綠色發展』、打造『北方鉬城』而讓人刮目相看。

  依托資源,但不依賴資源,打造資源開發利用昇級版。產業項目建設推動大慶這樣的資源型城市實現『華麗轉身』,在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上,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城市。綏化是傳統農業大市,但近三年來產業投資佔全省產業投資比重、產業項目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建成投產項目數量、經濟總量增幅均列全省前三位,闖出了一條農區工業化的新路子。

  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做實『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口岸城市認真做好以開發促發展、以開放促雙贏這篇大文章。黑河加快推進北方邊貿旅游明星城建設、積極發展商貿物流業,綏芬河緊緊圍繞外貿轉型昇級、綜合保稅區建設大上項目,東寧積極發展寶玉石產業、打造北方玉門關,成就興邊富民大業。

  當前,龍江經濟發展又面臨重大政策紅利: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這『四大規劃』涵蓋農業、工業、服務業、生態和改革開放等諸多領域,具有國家層面的政策含金量。

  龍江後發優勢明顯,面臨機遇難得,省委常委班子對走出符合龍江實際的發展道路信心十足。通過將政策的『紅利』與市場的『活力』結合,改造提昇『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鼓勵支持『民字號』,做大做強『邊字號』,科學利用『生態號』,切實把龍江打造成投資興業的熱土,走出一條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新路,讓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讓3800萬龍江人民的夢想變成現實。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