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1月6日訊 11月2日,大慶秋冬『義務植樹活動日』。全長近19公裡的北一路綠化范圍內,新栽種的上萬株銀中楊迎風擺頭,全市294萬株的秋冬植樹工作全面展開。而一個月前,在環保部公布的全國62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排名和最近一年的總排名中,大慶排名緊隨三亞、湛江兩個沿海城市之後,高居全國內陸城市第一位。
中國最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擁有最優質的空氣,遞出最優異的生態成績單。近年來,大慶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大生態』理念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始終如一堅持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步,采取一系列超前舉措,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踐行了『讓鐵人後代多活二十年』的錚錚誓言。
堅持『生態、自然、現代、宜居』的城市建設理念,大慶市委市政府加強頂層設計,把生態環境保護指標納入主要經濟責任指標考核體系,高標准制訂了『生態市建設規劃』、『生態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攜手石油石化等大企業,合力共建生態文明。
對所有燃煤電廠實施除塵、脫硫、脫硝建設工程,限定『十二五』末期完成。對所有上路機動車尾氣進行強制檢測,先後淘汰超標黃標車6000多臺。全方位治理道路運輸車輛揚塵和施工工地揚塵,大力整治小鍋爐和油煙,截至去年底,共拆除、扒掉小鍋爐3000臺,餐飲企業安裝油煙淨化器2800餘臺。2011年9月,PM2.5檢測設備投入運行,所轄五個行政區監測結果表明,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每年保持在350天以上。
持續開展『治水、淨氣、降噪、復草、治沙』五大工程。綜合整治湖渠40多個,投資40多億元建成工業污染治理項目244個,『十一五』期間實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21個。所轄四縣均建成日處理能力2萬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廠,提前5年達到國家要求;高標准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生活垃圾治理率達88%,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縣有兩廠(場)。『十一五』以來,油田每年4億噸生產污水實現零排放、20億立方米伴生氣全部回收利用,全市累計減排二氧化硫1.1萬噸、化學需氧量1.2萬噸,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20.6%。
2006年至2012年間,累計投入城市綠化資金153億元,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5.2%、40.2%和14平方米;人工林面積達365.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8.6%提高到11.5%。建起長140公裡、寬10至30公裡的生態屏障,鎖死『西北風口』。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連續13年全省第一,新國標發布後東北地區唯一的全國環保模范城市,獲評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態市建設目標。今年,大慶啟動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基礎年』行動,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城區每年植樹1000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13%,改良治理沙化草原60萬畝,恢復油田植被5000公頃,2015年建成國家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