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進行中(哈醫大一院提供)
手術前女兒為丁鳳琴擦眼睛
生活報11月12日訊 9年前,我省首位眼角膜捐獻者、時年34歲的阿城市電視臺記者閆阿紅離開人世,她捐獻的眼角膜讓失明近40年的張子麗老人重見光明。9年後,81歲的張子麗老人去世,她把當年閆阿紅捐贈的眼角膜再次捐出。今晚,在哈醫大一院,這枚象征著愛與光明的眼角膜被移植給了59歲的丁鳳芹老人,這是我省首例成功完成的“二次眼角膜移植”,在國內也屬罕見。
七臺河59歲老人成為幸運者
家住七臺河市勃利縣的丁鳳琴老人今年59歲,10歲那年開始視力減退,直至右眼失明,左眼視力只有0.1。今晚,記者在哈醫大一院眼科病房看到老人時,即將開始的手術讓她既緊張又激動。“過去幾十年,我最大的心願就是重見光明。”
丁鳳芹老人的三女兒王金麗告訴記者,去年她帶老人來到哈醫大一院看病,劉平院長告訴她,通過角膜移植可以讓老人重見光明。7日,他們接到醫院的電話說有合適的角膜。“媽媽幾十年的心願終於可以實現了。”王金麗說,當聽說了發生在這枚眼角膜上的故事,她們更加感到自己的幸運,同時也被閆阿紅和張子麗的愛心所深深感動。“如果有一天不在了,我也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出去,幫助那些需要的人。”
角膜還“年輕”適合二次移植
據省眼庫主任、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院長劉平教授介紹,眼角膜一般只能移植一次,這次二次角膜移植是個特殊病例。“首先這枚眼角膜生理年齡纔四十多歲,“年輕”是決定能它能夠再次移植的關鍵;其次,張子麗老人角膜移植後愈合非常好,曲率、厚度正常;此外,這枚角膜的內皮細胞數達到了臨床移植的標准。劉平院長解釋說,丁鳳琴老人雙眼角膜都有白斑,右眼角膜完全渾濁,因角膜疾病致盲的時間較長,病情較重,通過角膜移植可以使其實現復明。對於這次手術存在的難點,劉平院長說,首先要盡量避免損傷內皮細胞。另外,由於是二次移植,醫生在手術時要使角膜值片的直徑要小一些,以減少術後排斥反應。
捐獻者增多省眼庫告別“零庫存”
調查顯示,目前我省因眼角膜疾病致盲者近4萬,其中一半可通過角膜移植復明,但目前在眼庫登記的患者僅有不到200人。不少患者認為角膜移植要排很長時間的隊、花很多錢,實際上,如今在省眼庫最多等半年就可以等到合適的角膜,手術的費用只需一萬元左右。
劉平院長感慨地說,自從2004年閆阿紅捐獻角膜以後,在她的精神的感召下,我省角膜捐贈數目逐年增多,預計今年的捐獻將首次超過50例,特別是在張子麗老人捐獻眼角膜一周內,省眼庫就接連收到4例眼角膜捐獻,眼庫裡一共有10枚角膜的“庫存”。但與因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相比,這還遠遠不夠。
11日晚,哈醫大一院眼科將進行7例角膜移植手術。劉平院長說,這是他們有史以來手術最多的一天。他呼吁更多的人加入眼角膜捐獻的隊伍中來,將光明傳遞,讓愛延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