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娛樂·文化  >  文化
搜 索
鄂倫春語傳承斷代瀕臨消亡 亟需實施動態性保護
2013-11-12 09:42:2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陳顯春 楊禹 彭佳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喜看鄂鄉新變化”系列報道之二十——

    鄂倫春語傳承斷代瀕臨消亡 亟需實施動態性保護   

    東北網11月12日訊(記者 楊林川 陳顯春 楊禹 彭佳麗)近三十年來,從國家到地方,一直在努力保護和拯救鄂語,但仍未阻止鄂語日漸消亡的現實。“出書、錄音錄像,這些都屬靜態性保護,而真正能拯救鄂語命運的,應是動態性保護。”鄂倫春民族學者韓有峰說。

  語境缺失制約鄂語傳承

  11月1日,第二期鄂語培訓班在黑龍江省黑河市正式開班,主講人是黑龍江省鄂倫春族研究會會長韓有峰。據黑河市民族宗教局局長莫少華介紹,去年組織第一期培訓班時,鄂族鄉來了100多人,發現大伙的積極性很高,就決定每年辦一期。今年也有100多人參加,都是鄂倫春族乾部和老師,一共7天課講5天鄂語。

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學校。東北網記者 李博 攝

  韓有峰說,這些都是保護鄂倫春語的具體行動,2005年他在大興安嶺塔河辦了一次班,70多個座位都坐滿了,實際上鄂族人對保護鄂語積極性很高。2008年,黑龍江省民政廳與教育廳共同辦了一個班,他講了3天鄂語。

  鄂倫春族沒有文字,鄂語靠的就是世代口耳相傳,隨著一代代會鄂語老人離世,加上語言環境的因素,導致了鄂語逐漸消失。“婚姻關系的變化對鄂語的消失有一定影響。以前鄂族內部通婚較多,但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鄂族與漢族通婚增多,鄂語的語言環境向漢語逐漸傾斜。”韓有峰說。

  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鄂倫春族鄉的劉寬和莫志英夫婦倆就是這樣的例子。劉寬是漢族,莫志英是鄂倫春族,他們的女兒劉金曼對記者說,母親莫志英會說一些鄂語,鄉裡六旬以上的鄂族老人有時還會用鄂語交流,她上學時學了一點,但現在都忘了,母親也已經聽不懂鄂語了。“老人們對鄂語有感情,我們年輕人生活中不需要鄂語,所以根本不會說了。”

  大興安嶺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新村小學教師孟林琴在父母的影響下精通鄂語。在她看來,鄂語既簡單又動聽,但現在的孩子們學起來卻很費勁。“現在的鄂族孩子只會簡單的問候和稱呼,由於沒有語言環境,平時使用鄂語交流的機會少,往往過了一個學期,學會的鄂語就生疏了。”


 

  鄂語保護任重道遠 實施動態性保護刻不容緩

  據韓有峰調查,目前鄂語保留比較好的是大興安嶺的呼瑪縣白銀納鄉和塔河的十八站鄉,70多歲以上的老人都在說。另外,黑河市的新生鄂倫春族鄉,鄂語保存的也較好,六旬以上的老人會說,但年輕人和孩子們不會說也聽不懂了。而黑河市遜克縣的兩個鄂族村則更差一些,會說鄂語的人已經很少了。

鄂鄉學校學生在上課。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韓有峰在日本做過研究和講座,其中的幾次經歷讓他印象很深。一次他去日本大阪的國立博物館,博物館全部是自動化管理,該館匯集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語言,在鄂語展區,他只需按下電腦開始鍵就能聽到鄂語,同時一本關於鄂語簡介類的書籍就會被傳送帶送到面前,上面會詳細介紹發音、語法等內容。而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內關於鄂語的內容則很少、很簡單。

  黑龍江省民委語言文字處處長尹敬淑介紹,2005年省民委為了搶救瀕危語種,要求做提綱式的詞匯、會話、發音整理,韓有峰找了幾個發音好的鄂倫春群眾錄像做成了光盤。目前,黑龍江省這唯一的鄂語光碟仍保存在省民委。

  2007年,韓有峰退休後就一直想著為拯救鄂語做點什麼。他說:“從那時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在為鄂語的拯救寫書、下去調研,呼吁相關部門把搶救鄂語提到日程上來,但有很多困難,國家強調的是動態性的保護,即有人可以口口相傳鄂語,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對話使用鄂語。但我現在能做到的只有靜態保護,整理詞匯、出書、做資料光盤。”

  2013年是鄂倫春族群眾下山定居60周年大慶,借著這個契機,黑龍江出版集團免費出版了韓有峰的新書《簡易鄂倫春語讀本》,一並出版了韓有峰和愛人孟淑賢收集整理的關於鄂族民歌的光盤。目前,書籍和光盤正在印刷和制作中。“內容涉及發音、詞匯、語法和民間故事等,對於保護鄂語有一定的珍藏價值。”韓有峰說。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大興安嶺、黑河市和伊春市的鄂族聚居地,中小學均開設了鄂語課程。韓有峰說:“希望鄂語教學能長期堅持下去,讓鄂族孩子多學一些鄂語,因為他們承載了這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