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2日訊 『圍著桌子打撲克、三五成群侃大山、熱乎炕頭睡大覺、私自進山抓?子』,這是過去林場職工入冬後生活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隨著黨的富民政策指引和新林區的建設,友好區友誼林場一改過去的老習慣,把冬閑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職工多元化增收,『變冬閑為冬忙』讓職工的腰包又鼓了一圈。
初冬時節,正值種苗養護管理的關鍵時期,在友誼林場苗圃基地上,幾十個人正在為苗木鋪蓋草簾、培土進行防寒工作。『我這個苗圃年產林木種苗120萬株,產值能達到30萬以上。僅入冬後防寒階段就要僱60多人。每人每天的工資80多元,計件工資能達到200元以上。』基地負責人康素傑介紹到。最多能達到200多,還真是不少,筆者在心裡算著賬。據了解,康素傑家的苗圃已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目前的153畝,在她的帶領下,林場已發展家庭苗圃10戶,新增育苗面積60畝,在床成苗60萬株。
筆者隨後又來到林場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長李視林家裡,看到黑木耳種植戶們正在忙碌著接菌、發酵、將菌袋上架,乾得熱火朝天。李視林放下手中的活計介紹起來:『在林場黨政班子的大力支持下,木耳種植戶嘗到了袋栽木耳的甜頭,種植熱情逐年高漲,紛紛利用冬閑季節做起了木耳菌,為明年袋栽黑木耳的發展做好准備。你看,哪家都沒有閑人啊。』友誼林場原生態黑木耳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幾年來,黑木耳合作社成員已經發展到25戶,年生產黑木耳100萬袋,創產值達240餘萬元。
林場負責人告訴我們,今後3年,他們將發動全場一半以上的職工發展家庭苗圃,面積擴大到500畝,可創產值750萬元;黑木耳合作社社員將增加到50戶,年生產黑木耳150萬袋;河南洛陽投資400萬元的復選項目引入北岩礦業。將復選後的剩餘物,以林場職工集資入股的形式制作免燒磚,使選礦後產生的礦石廢棄料得到二次利用,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冬閑』是得變『冬忙』啊———增收纔是硬道理。如今,『一年四季沒閑時,多上項目奔小康』纔是友誼林場職工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