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與新農村建設的探究
阿城區法律援助中心 蘇微微
阿城區法律援助中心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和網絡,積極為農村法制建設和貧困弱者服務,全力打造法律援助工作特色品牌,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采取各種措施,為建設“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法律援助服務,為打造“平安阿城”、“和諧阿城”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為建設新農村營造良好法制氛圍。針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問題、具體情況以及涉及到的法律知識和不同層次人員的法律要求,法律援助中心廣泛開展送法下鄉活動,充分利用村居法制學校等普法陣地,擴大法制教育覆蓋范圍,為村民講法制課,開展案例分析,使群眾更廣泛地接受法制教育,提高群眾學習和運用法律的意識和能力,使群眾學法、懂法、知法、真正能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了農民法制觀念。
二是完善法律援助工作體系,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區法律援助中心圍繞“暢通求助渠道,降低援助門檻,擴大援助覆蓋面”的工作目標,以區法律援助機構為中心,以基層司法所為依托,每鎮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各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了法律援助信息員隊伍,每村設立法律援助聯絡員,做到一鎮一站、一村一員,形成了區、鎮、村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完善農村法律援助網絡使法律工作網絡逐步覆蓋到各個層面,能用時為農村困難群眾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同時,進一步降低農民申請法律援助的門檻,加強農村困難群眾的維權工作,為維護基層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建設新農村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為切實做好農民工的維權工作,我們將農民工列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組織印發農民工法律服務指南1萬餘份,建立起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優先接待群體性案件的農民工和因工致殘的農民工,對農民工申請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法律援助的,不再審查其經濟困難等條件,簡化程序、快速辦理。
三是創新形式,加大力度,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法律援助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們從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積極為廣大農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在法律援助實踐中,法律援助機構要不斷創新援助形式和方法,創造性地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因地制宜,在鄉鎮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把服務窗口延伸到基層。采取法律諮詢、法律講座等形式,為農民提供幫助。同時,還要運用調解等非訴訟形式,為當事人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建立健全村級人民調解組織,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將人民調解作為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的主要方式,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使之成為構建新農村的“調節器”。還不斷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開闢法律諮詢專線,暢通法律援助的求助渠道,增設法律援助服務接待窗口,為困難群眾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進一步采取了便民措施,加大辦案力度,努力做到“應援盡援”,重點做好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農民工等社會群體的法律援助工作。我們本著“貼近群眾、方便群眾、服務群眾”的宗旨,不斷創新形式,加大力度構形成了以法律援助中心為點,輻射各部門單位、鄉鎮為面的組織網絡。構築了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平臺。
四是加強協調溝通,建立共同參與法律援助格局,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項“功在黨和政府,利在人民群眾”的特殊公益事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法律援助涉及部門多,涉及面廣,需要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僅靠司法行政部門作戰很難奏效。針對建立和實施法律援助制度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法律援助機構要加強對外聯系,從而形成以法律援助機構為中心,由社會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法律援助工作的格局。我們積極、主動地就辦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中的一些程序上、收費上的問題與法院、公安、檢察院等部門協商、溝通,根據《條例》和國家政策加以理順。還與婦聯、殘聯、工會、民政、勞動等相關部門協調,建立了協調溝通機制和反饋機制,經常溝通信息,及時幫助解決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司法行政機關組織實施,各部門單位充分配合,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法律援助大格局,形成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大合唱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農村法律援助工作良好氛圍。開展農村法律援助,促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強化農村法律援助宣傳工作,增加法律援助的認知度。法律援助是國家的義務和政府的職責,是一項法律專業性很強的群眾工作。法律援助工作面向社會,面向人民群眾,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但是,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畢竟還處在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要加大對《法律援助條例》的宣傳力度,要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新聞媒體向社會各界大力宣傳法律援助的基本知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乾好法律援助這項為人民服務的事業,最大限度地滿足困難群體的法律需求。我們要通過法律援助工作,讓農民接受更多的民主法制文化熏陶。受歷史影響,中國農村民主法制文化的傳承非常薄弱。因此,一方面造成農村民主制度、民主觀念、民主作風很難樹立,另一方面造成農民不懂法律,不知道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比如《行政許可法》實施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部門亂收費,對減輕農民負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亂收費現象並不會因此而停止,甚至會變換形式繼續存在。從農民來講,他們對《行政許可法》基本上沒有了解,也不掌握如何利用這樣的法律制止地方政府亂收費。因此,我們多次下鄉宣講《行政許可法》,使更多農民知曉。廣泛地向農民宣傳法律,采取了適合農民特點的教育形式,努力使農民成為具有現代法治意識的現代農民,盡而煥發出他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活力。針對目前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加大了對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力度,編印了宣傳資料下發到村委會、社區等基層組織;在農村居民、外來農民工較集中地舉辦法律援助知識講座;每年組織1到2次法律援助進農村宣傳活動,提高農民法律援助知曉率。
六是強化自身建設,為農民提供一支高素質服務隊伍
1、制度強化,規范了管理。為實現讓所有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都獲得合格的法律援助,實現法律援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阿城區法律援助中心根據實際情況,將法律援助條例規定的法律援助范圍、條件、程序,受援人的權利義務、法律援助無償服務承諾等內容上牆公布。為了嚴格法律援助的受理、審查、指派、監督等程序,制定了法律援助立案制度、公示制度、質量跟蹤制度,建立首問責任制、案件呈報制、案件會審制、重大疑難案件討論等制度,加強管理。將向當事人發放案件質量反饋表,接受當事人對案件辦理情況評價,邀請法院、檢察、公安等部門的相關人員召開座談會,了解法律援助案件的承辦情況,確保案件質量。
2、服務優質,拓寬了領域。法援中心成立以來,立足為困難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共接待法律援助申請2030件,審查符合法律條件的1615件,實際承辦法律援助案件1304件。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有力維護了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為政府贏得了聲譽。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擴大了法律援助案件受案范圍,放寬經濟困難標准,積極辦理外來務工人員追討工資、見義勇為、家庭虐待、遺棄、暴力案件及政府交辦的案件,使更多符合條件的援助對象受益。
3、培訓加強,提高了素質。為了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素質,阿城法律援助中心采取了集中學習與不定期學習相結合,每周一上午和周五下午為集中學習時間,這培養了工作人員良好的執業觀和價值觀,樹立了依法服務,城信為民的觀念,提昇了法律援助隊伍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