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9日訊 “磨剪子?——搶菜刀”,還記得嗎?這句耳熟能詳的吆喝聲。小時候,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帶著一身的手藝,一邊吆喝,一邊招攬生意。
一輛自行車、一條板凳、一套磨刀的工具,張老漢的磨刀生意就算開張了。
他從沒吆喝過一聲,卻以精湛的手藝贏得了顧客的信賴,這一行業逐漸衰敗,可他的磨刀生意越做越紅火。
1997年從綏化來到大慶後,他便開始了“慶漂”的生活,通過在各大商業街給人磨刀,來維持全家的生活。
如今兒女都“出息”了,老人卻仍舊沒有放下手裡的活計……
11月26日,記者來到老人身邊,聽老人講述東風新村乃至大慶17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
客戶站在旁邊,欣賞張老漢展示老手藝。
忙忙碌碌磨刀能人張老漢
“大爺,磨一把刀多少錢啊?”
“4元!”
26日清晨,記者被街邊“唰唰”的磨刀聲吸引住了。
在東風新村巨鷹國際外的商服門口,記者看到一位頭戴黑皮帽的老漢,他左手拿著一把菜刀,右手搖著砂輪,時不時地將刀刃放在砂輪上,細細打磨。
菜刀與砂輪碰觸時,崩出星星點點的火花,老漢卻不閃躲,而是臉靠近砂輪,盯著刀刃,仔細地打磨著。接著老漢用粗磨石和細磨石對菜刀進行了二次加工。
路過的市民看到老漢在磨刀,都紛紛打聽價格,有的居民還“提刀來見”。不到一個小時,老漢就接了10多個生意。
老漢名叫張景峰,每周的周二和周日,他都會來到這裡為附近的商戶磨刀,其餘的日子他會去東風新村其他的商業區磨刀。
附近飯店的老板誇他刀磨得好、夠鋒利,張老漢則打趣地說:“我磨的刀都能用來剃頭了。”
寒來暑往十餘年磨刀不間斷
張老漢老家在綏化農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子女都到城市發展,他和老伴也決定到大慶生活。這對當時50歲的張老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997年,張老漢來到大慶,在家人的幫助下,准備了一輛自行車、一條板凳、一套磨刀工具,便開始了磨刀的生意,這一磨便是17年。
17年間,他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走遍了東風新村各個商業街。從經三街到十區餐飲一條街,再到萬寶小區,張老漢不辭辛苦,十年如一日。
張老漢說,他從來不走街串巷地吆喝,他說:“磨刀是門手藝活兒,也是良心活兒,刀磨得好,為人講誠信,人家要磨刀自然就會想到你,生意自然就來了。”
張老漢告訴記者,他平均每天能磨50多把刀。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張老漢在17年間,磨了30多萬把刀,這個數字確實有些驚人。
張老漢不是誰的刀都給磨。前些年,一個單位食堂的工作人員讓張老漢去磨刀。張老漢到了之後,由於門禁較嚴,費了一番工夫,等了好久纔進去。張老漢覺得等待的這些時間,他可以去別的地方磨刀,以後就再也沒有去過那個食堂了。
行當衰落 生意卻越來越好
26日,這一天天氣很冷,記者都跺著腳、搓著手取暖,而張老漢則穩穩地坐在板凳上,有條不紊地磨著刀。
“磨刀時機器噪聲大,影響店家的生意,並且磨刀時的髒水還會把店內的地面弄髒,所以我從來不到店裡去磨。”張老漢說。
張老漢給記者講起了他剛到大慶時的故事。
他說,那個時候,東風新村還很荒涼,飯店也沒有現在多,雖然“搶菜刀”的行當還比較火,但是他的生意卻不是特別好。
現如今,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這個行當漸漸走了下坡路,但他的生意卻越來越好了。
“以前的東風新村很小,我騎著自行車倆小時就能把它轉個遍;現在東風新村越來越大了,商鋪越來越多,找我磨菜刀的人也多了起來。”張老漢心滿意足地說。
規模大一點的飯店,一次會有十幾把菜刀要磨,像這樣的商家已經是張老漢的常客了。
最大心願兒女幸福晚年安樂
17年前,磨一把菜刀纔幾角錢,一年下來也賺不了多少錢;現在,磨一把菜刀漲到4元錢,差不多翻了10倍。張老漢平均一天就能賺200多元,這樣算來,月收入就是5000多元,年收入6萬多元。
“這樣的收入,比一個白領還要高很多。”張老漢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
張老漢今年67歲了,現在在龍鳳區有一套平房。兒子在大連工作,女兒在龍鳳區上班,都不用他操心。他說,現在不求大富大貴,只要豐衣足食就好。
記者注意到,張老漢身上穿的一條褲子已經有了補丁,腳上的一雙膠皮鞋兩側也已經開了膠。
張老漢說,他這雙鞋是3年前買的,當時纔花了12元錢,現在這個價是買不到了。由於鞋子已經穿薄,不保暖了,張老漢自己將鞋裡開了縫,又補了補,使鞋子內的空間變大,這樣他就能在鞋裡穿一雙毛襪子,暖和很多。
張老漢把賺來的錢都攢起來,他知道兒女生活都不容易,不想給孩子帶來負擔,他要靠自己的積蓄,讓自己和老伴安度晚年。
張老漢說,不管這個行當會不會消失,他都會一直將刀磨下去,直到他磨不動的那天為止。
文/攝實習生王敏劉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