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業保險應給力 農民種田纔有勁
2013-11-29 10:36:5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29日訊 一場大雪讓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百菜村村民傻了眼:村裡80多個蔬菜大棚被大雪壓塌了,這些大棚都沒有入保險,損失只能由農戶自己承擔。

  農業保險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是農業風險分散的重要工具。8月,黑龍江省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導致部分農田絕產,11月,受強臺風“海燕”影響,三亞農業受到巨大損失。災害之後,入了農業保險的農戶得到了保險公司的快速理賠。

  天災給農民補了一堂保險課

  同江市八岔鄉新顏村的劉學禮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他說:“我自己的300畝地,租過來的1500畝,全部被夏天的洪水淹沒了,顆粒無收。損失在70萬元以上。”當記者問起農業保險,他說:“以前從來沒有入過,也不太了解,今年租地的時候政府提醒我辦理了保險。等到賠償的時候我纔了解了入保險的好處,每畝地只需自己出三元錢,剩下的由各級政府補助。這次陽光農業保險一共賠償了我15萬多元,真是雪中送炭。”有了這次經驗和教訓,劉學禮決定把其他耕地也都入上保險,然而,他的耕地有一部分種的是芸豆,不在承保范圍,還有一部分屬於“壩外地”,受災幾率較大,也不在承保范圍。這讓他有些不能接受:“可以入保險的農作物太少了,只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作物,地段還有限制。”此外,劉學禮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地的租金加上費用一共是400多元,可是保險公司只能賠償100元左右,與成本相差較大。

  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洪災給農民敲響了警鍾。“以往我們去做工作的時候,很難說服他們入險,他們經常會說,我這塊是好地,種了好多年了也沒有災難,不用入險。有一個農戶2012年給600畝土地入了保險,豐收了之後覺得保險白交了,今年退了400畝,結果卻遇到了洪災。當我們在洪災高峰過後僅六天時間就送去200畝地的賠償款時,他則表示以後無論如何都要入險。”

  東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龐金波認為,農民入險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農戶保險意識淡漠。存在僥幸心理。第二,農戶農業保險知識匱乏,不了解相應具體的條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農業保險保障程度低。

  縣級財政補貼吃力覆蓋率低

  記者在訥河市和嫩江縣的村屯針對農業保險情況采訪時發現,一部分有積極性的農民想要入保險,可是,政府的補貼卻輪不到他。嫩江縣白雲鄉白雲村村民宋玉平今年種了160畝的大豆,畝產達到100公斤,因為災情,有三十畝地絕產。他說,自己去年參保了,可是今年沒有攤到,結果卻遭受了損失。嫩江縣人保財險的許經理告訴記者,嫩江縣共有耕地600餘萬畝,只有100多萬畝地入了保險,其他耕地因為縣裡財政資金不足,無法入險。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負責人說,保費的標准是每畝15元,中央財政支配40%,6元;省級財政支配25%,3.75元;縣財政支配15%,2.25元;農民承擔20%,3元。

  全省的耕地近2億畝,入險的不到一半,主要原因就是縣級政府的補貼有限。“經常有村民找到我們,為什麼鄰村的可以給補貼,而我們不可以?事實上,如果可以輪流給予補貼已經很好了,更多的情形是,每年都是固定的幾個鄉鎮,因為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我們的工作人員根本不夠用,村裡的會計還要帶領村乾部組成工作小組幫我們。所以,為了方便,很難做到輪換。這樣就有一半以上的農戶乾脆無法享用到補貼。”龐金波說。他認為,由於各縣市經濟發展不平衡,財政能力不均,15%的保費補貼已成為部分地方政府的沈重負擔,甚至有的沒有能力支付。對此,應增加政府直接補貼:一是提高中央政府保費補貼比例,降低縣市政府和農戶的保費支付比例。二是鑒於國外對農業保險業務經營管理費實行全部和部分補貼的經驗,在財政能力范圍內也可實行經營管理費補貼政策。

  完善制度為農民橕起更大的保護傘

  記者向陽光農業保險和人保財險的工作人員了解到,目前,蔬菜和棚架的保險暫時還不在政府補貼的范圍內,只能自費,這就降低了農民投保的積極性。增加保險產品種類,提高保險保障水平已經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對此很有信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將農業保險問題作為我國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省裡也提出了“要增加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改善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增設營業網點、增加金融品種”等意見,保險公司也向政府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可以設置不同的保費額度,讓農戶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來選擇。龐金波建議適時提高保障水平,吸引農戶積極參保。目前,黑龍江省補貼險種以“低保障、廣覆蓋”為原則,確保農戶災後恢復生產為出發點。保險金額遠低於農戶投入的物化成本。在財政和農戶收入增長的前提下,可以適時實現保障方式的轉變,由保部分成本到保全部成本,再到保產量和保收入。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