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日訊 就業是民生之本,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是挑戰,也是責任。雞西市實施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保證就業數量和質量不斷提昇,同時通過柔性引智借助外力激發活力,為實現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提供支橕,成果實實在在。
一組數據就是最好的佐證:截至今年10月,雞西市登記失業率4.05%,低於省控指標0.55個百分點。支橕這一“低於省控指標”比率的,是該市今年已實現新就業4.2萬人,新增就業3.8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2900人。
公共就業服務
貴在精細化、人性化、制度化
“作為傳統資源型城市,雞西市就業形勢面臨更大的困難壓力。我們立足人本觀念,直面百姓需求,構築起有效的載體平臺,實現了公共就業服務的過程精細化、內容人性化、路徑制度化。”雞西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旭對記者說。
雞冠區紅星社區下崗職工黃春玉經營的飯店從四處借貸無門到現在的一天天紅火,緣於小額擔保貸款救了急。
黃春玉下崗後,好不容易經營家小飯店維持生計,卻由於資金不足、房租較貴,小店經營難以為繼。聽說可以在就業局辦理小額擔保貸款,她詳細諮詢了辦理手續,帶齊了資料來到雞西市就業局,在工作人員的熱情幫助下,前後幾個電話、見面不到十分鍾就辦理完所有資料的審核,她連稱“沒想到”。
黃春玉的經歷是雞西市實施公共就業服務精細化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雞西市公共就業服務工作立足百姓需求,創新工作舉措,努力推動服務過程精細化,拉近了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距離。
以承擔全省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課題研究為契機,市就業部門推出了1刻鍾創業推介到位、1刻鍾培訓登記到位、1刻鍾入戶調查到位等8個項目的1刻鍾服務,受到廣泛好評。實施“24小時公共就業便民服務”承諾,將基層服務機構人員、辦公電話及辦公場所在市人社局網站上公示,向轄區居民下發“便民聯系卡”、“服務回執卡”及“致社區服務對象的一封信”,有就業需求的居民,只要一個電話,就可以24小時接受基層勞動保障協理員的各類服務諮詢。
進一步明確服務工作時限標准,重新梳理了就業服務工作流程,簡化了15項辦事環節,縮短辦事時限35%。健全完善了雙向預約、AB崗、工作日志寫實等25項工作制度。
今年9月,在人社部舉辦的全國“公共就業和人纔服務業務培訓班”上,雞西市作為我省唯一代表做了以“構建全程無障礙公共就業服務新高地”為內容的交流發言,並向全國推廣。
搭建平臺促創業
多項“首個”織密服務網
從大學畢業生到商品鵝飼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角色轉換中,夏喜明感慨萬千,他對記者說:“政府幫我解決了大問題,我現在的夢想就是盡快把合作社搞起來,帶動更多和我一樣的人就業、創業。”
夏喜明大學畢業後組織3名同學集資在雞西市梨樹區搞起了商品鵝飼養專業合作社。由於廠房擴建等原因,資金周轉面臨難題,他們在市就業局順利地取得了政府創業扶持無息借款15萬元,合作社因此走上了正軌。據了解,雞西市籌措1500萬元資金,在全省首創創業扶持基金。6月4日,首批5個創業扶持項目在媒體進行了公示,無息借款金額近50萬元,可帶動就業230餘人。
多項“首個”讓雞西市在工作實踐中織密百姓就業服務網:在全國首創政校聯合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新模式,搭建起政府、高校和社會力量協調聯動的一體化工作體系,實現了人纔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同頻共振、有效對接,每年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輸送各類人纔2000人以上,提供就業見習崗位500個,其經驗在全國推廣;在省內首個建立“高校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纔創業扶持基金”;為更好地發揮政策效應,雞西市在城市大型電子顯示屏上,用FLASH動畫、手繪漫畫等方式宣傳講解就業政策,用通俗語言編寫《就業政策好幫手》配套宣傳,將枯燥無味的政策內容變得鮮活生動,這一做法為全國首創,得到了人社部的肯定。
在雞西,這樣的就業創業新模式還有很多:開展“雞西市首屆職業技能大師賽”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人纔,通過組織實施愛心工程、“就業見習”計劃、“三支一扶”和“村村大學生”計劃,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基層就業695人。今年,政府還拿出419個事業單位崗位,是建市以來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考人數最多的一次。圍繞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等領域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3071人。
切實發揮政策促進就業效應,創新完善保險補貼、培訓補貼、崗位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政策,將小擔保貸款額度從2萬元調整到5萬元(符合條件的可貸10萬元)。去年以來,為9.6萬人次發放靈活就業社保補貼資金1.17億元,為614名創業人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173.5萬元,帶動就業近萬人。
柔性引智興產業
為實現充分就業提供支橕
作為實現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的源泉和支橕,“興凱湖智力行”應運而生並持續發酵,以“嫁接式引纔、聯姻式引纔、服務式引纔”三種模式,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哈工大等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深層次合作,為該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橕。
柔性引進院士22人次、國內外知名專家400人次到雞西市開展智力與技術服務,各類人纔為雞西解決發展難題300餘項(個),引進專利技術、合作項目100項……這是雞西舉辦“興凱湖智力行”活動九年來的一份成績單。
於凱波的企業就是在引智行動中一路順暢地成長起來。5年前,記者見到於凱波時,他還只是雞西市麻山區琴海萬頭豬育肥園區負責人,而今,他在省農科院專家的幫助下,名下已經有3個企業,並開始進軍生物科技領域。目前企業已發展成產值8000萬元、利稅1200萬元的現代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吸納了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
從2007年開始,雞西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10家博士後農家科技園,搞蔬菜種植、有機水稻種植、食用菌栽培、果樹栽培、養豬、苦瓜種植等。聘請了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單位的10名博士後科研人員作為科技顧問,定期入園指導,在田間“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乾,給農民做示范”,創造性地開展了博士後人纔柔性引進和農民科技帶頭人培養工作。帶動和促進農民就業創業的新路,10個農家科技園共拉動就業8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