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產糧5年翻一番 用6%耕地產出10%糧食
2013-12-02 09:03:40 來源:大慶網  作者:賈超時 崔義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大慶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記者 梁長海 攝

  東北網12月2日訊 一向以工業聞名的大慶,近年來農業依然能夠在全國叫響。在剛剛結束的由農業部組織的全國第二屆“玉米王”挑戰賽上,肇源大廟旱田現代農業示范區1.3萬畝玉米,以平均畝產922.8公斤居全國第三、龍江第一。

  像大廟旱田現代農業示范區這樣的高產“噸田”,如今在大慶已很普遍。作為龍江西部旱區,大慶用不足全省6%的耕地產出了10%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走在全省前列。即便是在今年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大慶1154萬畝耕地中有277.7萬畝受災、100.7萬畝絕產的大災之年,據市農委最新測算,大慶糧食總產仍可以達128億斤,比去年僅少2億斤。遙看2008年大慶糧食總產量67.3億斤,五年間,大慶糧食總產量實現翻一番。

  大慶耕地緣何如此“有勁”?市農委主任方潔說,這幾年市委、市政府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那可是實打實的。大慶十年九旱,過去糧食生產基本上是靠天吃飯。為從根本上打破這個瓶頸,市政府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近年在農業上的投入每年大體都在5億元,打井、改造中低產田、補貼農機具、推廣新技術,這種對種植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在全省其他城市中是很難做到的。同時,金融部門也全力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僅今年前10月末大慶涉農貸款餘額就達216.3億元。

  據市水務局局長楊樹義介紹,目前大慶“旱澇保收田”面積已到達600萬畝,這其中除148萬畝的高標准水田外,其餘都是近年通過新打7萬口大小機電井和完善水利設施新增的。就是說,大慶已有55%的大田生產不用再看“老天臉色”。今年杜爾伯特內澇嚴重,30萬畝農田成災、近10萬畝絕產,但全縣糧食總產歷史性達到25億斤。當地農民都說,旱能灌、澇能排,多虧了這些年政府在農田水利上的投入。

  在下力氣解決農田水利的過程中,2008年以來,大慶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改造中地產田,引進引導農民種植高產作物,促進優勢主導種植業的全面昇級。在今年大慶1154萬畝播種面積中,有787萬畝為高產玉米、148萬畝為優質水稻。肇源縣發揮沿江優勢,下大力氣將廢棄地等新開發成水田,僅一年時間便使水田面積從61.3萬畝達到87萬畝。更重要的是,“小池變大池,小壟變大壟”、“玉米大壟雙行通透”、“水稻智能化催芽,工廠化育秧”等先進種植技術的廣泛應用則為糧食生產能力的提昇提供了保證。據測算,僅玉米大壟雙行一項技術的應用即可畝增產250斤。讓胡路區紅驥牧場農民馬長友今年種植70畝玉米、畝產1500斤,比去年增產三成。老馬說,他今年從春種、田間管理到收割用的全是新技術。

  與此同時,近年來大慶還不斷加快培育各類農村新型合作組織,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目前,大慶僅種植業合作社就達666個,經營1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232個。這些都進一步提高了農業抗風險能力,加快了大慶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