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日訊 昨天,記者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獲悉,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局通過堅持邊查邊改、邊整邊改,在解決歷史遺留建設項目權屬登記問題、低窪易澇地區避險搬遷、物業服務、供熱管理、棚改回遷安置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其中,雙興小區、鴻基名苑和市農科院職工住宅等首批34個項目已陸續開始為居民辦理產權證。
34個“無證”小區可辦房產證
由於建設單位違規建設、超建,建設審批、驗收手續不全,個別開發單位沒有按時竣工驗收等原因,導致我市多個住宅項目存在無法為購房百姓及時辦理產權證的問題。經初步統計,2008年以來,我市共有135個歷史遺留建設項目存在此類問題。
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決定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力爭用一年多的時間基本解決。
據市住房局介紹,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由市住房局牽頭,會同市建委、國土等部門,抽調專人組建領導小組辦公室,采取聯合辦公和集體會簽的方式,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分類匯總、分批解決的原則逐個破解。截至目前,雙興小區、鴻基名苑和市農科院職工住宅等首批34個項目已陸續開始為居民辦理產權證。年底前,將解決第二批50個項目辦證難題,其他項目力爭於2014年全部解決。
“新一”內澇區27天搶險搬遷3317戶
今年,受持續強降雨影響,道外區新一地區向江、北崗社區內澇嚴重,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該地區的居民多為居住、生活“雙困戶”,享受低保家庭佔很大比例。
為盡快解決該地區居民困難,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對該地區實施整體搬遷,在政府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堅持公共財政向民生傾斜,落實到位資金2億元,為避險搬遷提供了資金保證。為使居民盡快撤離內澇區、搬入新家,市住房局、道外區等相關部門在執行“征一補一,就近上靠標准戶型”等現行房屋征收政策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選擇民生尚都小區易地安置的,免費增加建築面積10平方米”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期間,相關部門還先後對避險搬遷范圍內的8.24萬平方米的違法建築實施多次集中拆除,維護了公平正義。
據市住房局介紹,從召開動員大會啟動避險搬遷到全部搬離,市住房局和道外區等部門僅用27天就圓滿完成3317戶居民搬遷工作,創造了我市避險搬遷面積最大、戶數最多、速度最快的歷史新紀錄。由於政策惠民,部門聯動,政策宣傳和組織到位,搬遷居民無一人上訪。
老舊住宅物業實現全覆蓋
由於我市物業管理基礎差、市場發育遲緩、服務水平低,物業服務成為影響居民生活、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
據市住房局介紹,為了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物業投訴處理不及時、老舊住宅無人管、物業服務質量差問題,該局從理順體制機制入手,整合資源,開通了全市統一受理,各區聯動、24小時全天候處置的96365物業服務熱線,專門解決群眾居住生活中的難心事和鬧心事。截至目前,已受理物業投訴6599件,已辦結5539件,辦結率86%。同時,實施“兩改”惠民工程,積極探索老舊住宅維修改造的新路子,今年以來,共維修老舊住宅756萬平方米,惠及居民近10萬戶。此外,還進一步夯實老舊住宅物業管理,通過創新思路創新機制,組建了303個社區物業服務站,推進星級物業服務站規范化管理,將830餘萬平方米棄管物業全部管了起來,老舊住宅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
另據介紹,為進一步規范市場,該局還清理了77家“小弱散”企業,撤銷其資質證書,將其清出了物業市場。
此外,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市住房局在供熱管理、棚改回遷安置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