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大農機黑土地上繪宏圖
2013-12-04 09:30:3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4日訊 在今秋結束的秋整地中,佳木斯市樺南縣15家現代農機合作社成了當之無愧的主力軍:108臺大馬力拖拉機,共計整地75萬畝,為樺南縣明年的春耕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決定,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我省率先進行探索和實踐,樺南縣15家現代農機合作社正是這先行先試團隊中的一員。目前,以綜合經營著稱的現代農機合作社,已成為我省農村合作經濟的“主角”,走在全國前列。

  組建“精銳部隊”

  在農村經濟的各種組織中,現代農機合作社可謂“精銳部隊”。

  記者從省農委農機局了解到,我省從2008年就開始組建“精銳部隊”——投資規模達到千萬元的現代農機合作社。目前,全省共投入資金103.4億元,共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817個。其中旱田現代農機合作社799個,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18個。這些現代農機合作社分布在全省13個市(地)的86個縣(市、區)。其中綏化市組建的現代農機合作社最多,共217個。

  再看這支“精銳部隊”的裝備。全省817個現代農機合作社共配備農機裝備30200多臺套,其中拖拉機5800多臺,農具14700多臺套,另外有自走式收獲機7000多臺,油槽車、等離子種子處理機、自動駕駛儀等輔助設備2500多臺。

  精耕黑土現代化

  “精銳部隊”的精銳不僅表現在裝備上,更凸顯在能力上。近兩年,現代農機合作社在我省現代化大農業的建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推動了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使一望無際的萬畝良田在龍江大地上呈現;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大大提高;先進的農業科技落地生根。

  湯原縣湯原鎮北向陽村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先進武器”,讓村民得到了實惠。北向陽村是湯原鎮的農業核心村,在現代農機合作社的帶動下,完成了70%的土地流轉。種植的3000畝玉米都采用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每戶每畝可實現增收100元。“原來小四輪進地一輛至少得配一個人,直冒煙也乾不了多少活。現在一個‘大家伙’能抵20臺小四輪。”說起大型農機的好處,村民孫志奇直豎大拇指。

  玉米大壟通透栽培、水稻缽育擺栽、馬鈴薯大壟密植、深松整地等高產新技術,隨著馳騁的大農機在黑土地上開花結果,進而實現了“三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據統計,2012年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玉米、大豆平均單產分別為1388.05斤、334.6斤,比普通農戶分別高出28.6%、9.8%;現代農機合作社玉米、大豆畝成本平均為520.67元、379.34元,比普通農戶分別節省了24.5%、6.7%;現代農機合作社平均每個勞動力種地375畝,普通農戶平均每個勞動力種地35畝,是普通農戶的10倍多;入社成員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11474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2870元。

  此外,現代農機合作社使全省近40萬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發展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經商。2012年,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經營3萬畝土地只用了32人,使1520個勞動力外出務工增收。

  馳騁龍江繪新圖

  經過了一段高速發展期,如今,我省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的腳步邁得更加堅實:高質量高標准高起點。在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建設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並要求有一定數量的入社土地,旱田入社需連片經營土地5000畝以上,水田入社需連片經營土地3000畝以上,以便於大型農機裝備作業。

  每個新建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裝備投入規模原則上在500萬元—1500萬元左右。在機具配備上,突出全程作業,根據入社土地面積和未來發展規模配備農機裝備,標准要突出機具的先進性、配套性,兼顧區域農作物特點。這意味著我省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將著力夯實基礎,力求在紮實的根基上全面提昇建設水平和經營能力。

  我省以全國現代農業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契機,緊緊圍繞四大糧食作物主產區,以兩大平原51個縣為重點,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全面推動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進程。到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農機合作社覆蓋全省主要糧食作物產區。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