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4日訊(記者 印蕾)雙鴨山市地稅局基層指導科科長陳書勤是一名普通的地稅工作者。在20年時間裡,她用真心和愛心溫暖著一批批的貧困學子,她眼裡的幸福就是孩子們個個自信地行走於天地間。
陳書勤看望資助對象楊帆和她的家人。資料圖
1995年,當時擔任市地稅局團委書記的陳書勤得知,饒河縣有很多兒童因貧困失學。陳書勤就資助了饒河縣三人班鄉三人班村的失學兒童李研,直到八年後她家脫貧。陳書勤又陸續號召了單位同事、親戚和朋友加入到助學隊伍中來,共促成了省、市、縣地稅系統共200名地稅乾部一助一資助饒河200名失學兒童,這些孩子得以全部重返校園。
1996年的春節,陳書勤又聽說尖山區窯地興安小學一年級學生楊帆面臨失學,陳書勤算了算自己的工資每月有300元,那時希望工程項目幫一個孩子每年80元,就決定再幫一個。當她第一次去學校給楊帆送去了100元錢後,聽老師說楊帆家就在路邊,她決定順路去看一看。當她鑽進楊帆家低矮潮濕、四面透風、一貧如洗的小屋,看到她剛做完婦科手術躺在一堆破棉被中的媽媽和只有獨臂的爸爸,陳書勤含淚掏出兜裡僅有的90元錢,放到了炕上。不久,陳書勤就為楊帆送來了米、面、油和衣物。此後的十八年間,她除了分擔楊帆的學費、衣物費用外,逢年過節,她都會提前准備一份和送給父母一樣的物品送給楊帆家,直到楊帆大學畢業參加工作。
1998年9月,陳書琴參加了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到黃土高坡??山西省靜樂縣辛村鄉辛村做了一年鄉村女教師。在山西的一年時間裡,她克服氣候、語言、飲食、翻山步行等諸多困難。山西風大,夜晚窗紙、棚紙響得像飛機;缺水,有時為了喝上水,就和學生到井邊等上幾個小時;每天只吃放鹽的小米粥煮土豆,上面一層白蟲子下面幾只蒼蠅;每天半夜老鼠都在她們的炕上來回巡視;白天吃不飽,夜晚睡不著……但當她看到貧困學生們晚上兩人一個被擠在窯洞潮濕的土坑上,一天三頓小米粥泡從家裡背來的乾饅頭片,上課用的是用毛驢馱來經常散架的桌椅,她的心中一下沒有了自己,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去。她從拼音字母開始教初一學生學習語文,每天背課至深夜。每晚她還利用一個小時時間找一些優美的散文領同學們在燭光下朗讀。堅持每天批改70本作業,一周批一次作文。剛開始,有一半學生的作文還沒有她寫的評語多。
每天晚上,她給學生們送開水。看他們沒有喝水的杯子就每人給買了一個。看到學生的腳趾露到了外面,就每人給買了一雙棉襪。本子用沒了,就買來大白紙給學生們用線縫。學生衣服破了就叫到屋子來補;學生生病,她會按時送藥送水。晚自習,好多同學借一根短蠟燭的微光學習,她就買來幾十包蠟燭供同學們使用。家鄉的朋友們每次郵來吃的用的,她都要分給孩子們。
1999年9月,在70多個學生震天的哭聲中,陳書琴帶著無盡的牽掛和不捨回到了黑龍江。從山西回來,她一直踐行離別時對學生的承諾:只要你們想讀書,老師一定會幫助你們到最後。十四年中,她七次回到山西看望學生和家長。為了能讓黃土地上的學生們安心讀書,她花光了積蓄。
現在,陳書琴幫助過的學生都已大學畢業,他們在全國各地快樂地學習、工作著。學生李鵬已走出國門,從事中企駐外翻譯工作。有5名學生考取了公費研究生。學生秦栓平踏著她的足跡,去汶川地震災區做了兩年志願者。
從山西支教回來,共青團山西省委、中共忻州地委為陳書琴頒發了優秀青年志願者證書,靜樂縣委、縣政府授予她為靜樂縣榮譽公民,媒體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廣泛報道。全國各地無數的熱心人士知道她的事跡後,都表示願意幫助她的學生。1999年,北京大學愛心社的十一名北大本科生、研究生參加暑期三下鄉來到陳書勤所支教學校,與她結識,之後十五年裡,無論身在國內國外,都一直陪她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