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後,省民政廳立即召開了廳黨組專題學習擴大會議,對《決定》全文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決定》起草的說明進行了原原本本的傳達學習。日前,記者采訪了省民政廳廳長楊喜軍,他結合我省實際和民政職能,暢談了民政工作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部署要求的初步謀劃。
記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政作為負責『貧困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職能部門,具體要做哪些工作?
楊喜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省委提出的『保障最基本民生、擴大普惠性民生、發展高水平民生』的要求,為民生保障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下一步,我們將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眼,具體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逐步實現社會救助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完善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特別是提高農村低保標准的調整幅度,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整合各項社會救助資源,將住房救助、取暖救助、司法救助等救助內容進一步向農村延伸,確保各項救助政策『上下一口、不重不漏』地覆蓋到全體城鄉困難群眾;全面開展申請救助對象家庭經濟狀況核查等工作,確保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地落實到每名低保對象身上。同時,建立救災資金分級負擔機制,出臺省、市、縣三級災害救助標准,探索建立農戶災害保險機制,進一步提高我省的災害應急救助保障水平。
二是統籌推進城鄉養老服務事業。在全省建立農村社區和農村養老機構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新模式,開展城市公辦養老機構與農村五保供養機構對口支援和合作機制,加大農村社區日間照料室建設力度,實現農村社區與農村敬老院在養老服務上的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在供養好農村五保對象的基礎上,解決好農村『低保老人、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失能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難題,並逐步拓展到向全體農村老年人提供服務,最終實現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服務『城鄉一體化』,使農村老人能享受到像城市老人一樣的公共服務。同時,提高養老機構『民辦公助』資助標准,出臺政府對社會力量興辦老年服務機構的優惠扶持政策,推動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由『救濟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加快轉型發展。積極探索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模式,加大養老服務『醫養』融合力度,一並滿足老年人的服務與健康需求。
三是實施城鄉一體的優撫安置保障政策。著眼於實現城鄉退伍軍人『同盡國防義務、同享退伍待遇』,首先實現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政策的城鄉一體化,同時推進優撫保障工作『精細化、信息化』管理,確保黨和政府對每名優撫對象的關心、優待落到實處。並要出臺貫徹我省《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意見》的剛性配套政策,確保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安置就業、自謀職業的退役士兵享受補貼政策的城鄉一體化。在此基礎上,完善城鄉一體的自謀職業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推行退役士兵異地教育培訓制度,創新就業指導和服務模式,實現自謀職業退役士兵的充分就業,使這一特殊群體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人力資源。
記者:民政工作既是『兜底』民生保障工作,也是重要的基層社會管理工作,今後,將如何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創新?
楊喜軍:民政部門負責的社會管理工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在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方面,我們要著眼於發揮好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協同政府管理基層社會的功能,降低成立門檻,逐步取消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必須有業務主管部門的限制,實行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放寬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只能成立一個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組織的限制,形成適度競爭、優勝劣汰機制。
在完善社區綜合服務管理體系方面,我們要繼續探索我省試點地區取消城市街道辦事處、設立大社區的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模式,選擇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逐步擴大改革試點范圍,打造以『扁平化』為特征的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加強基層力量,減少管理層級,提高服務效率。要統籌推進城鄉社區建設,加大農村社區建設力度,以社區為平臺,將就業、社會保障、衛生、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面構建以『等值化』為特征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要推進社區『信息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創新,構建覆蓋城鄉的『服務零距離、管理無縫隙』的基層社會治理網絡。
在創新基層民主治理模式方面,會盡快出臺和修訂我省《貫徹〈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委會組織法〉實施辦法》和《村委會選舉辦法》,完善居民、村民在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的程序性法律規定,健全發展基層民主的法律保障。進一步完善城市社區居民會議和居民議事協商會議制度,推進社區民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大力推進村民自治,切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並要培育發展各類農村社區組織,實現多種樣式的村民自治。
在加快推進專業化社工人纔隊伍建設方面,要加強社工專業培訓和人纔培養,出臺全省職業社工崗位設置、職稱評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引導我省社工人纔隊伍加快成長;制定扶持民辦社工機構發展和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相關政策,同時制定實施社工介入社區服務計劃和老年人、殘疾人社工照顧計劃等社工服務計劃,並探索在企業開展專業社會工作,使社工服務盡快進入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積極推進志願服務記錄制度,建成志願服務信息系統,以信息化手段發展我省志願服務等公益事業。
記者:從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角度,民政部門在提昇專項社會服務管理效能方面,下一步應該重點做些什麼工作?楊喜軍:根據民政的職能,在這一方面我們要著力抓好兩項工作。一方面,著力發展惠民殯葬事業。改革公辦殯葬服務單位經營管理模式,強化對社會舉辦殯葬服務行為的監管,將針對貧困群眾的『四項基本殯葬』費用減免政策逐步擴大到全體公民,推動殯葬服務事業回歸『公益本位』。另一方面,著力完善區劃地名管理與服務。著眼服務全省城鎮化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把握國家政策機遇,用活地方政策權限,穩妥推進『縣改市、鄉改鎮』等區劃調整,使廣大群眾在城鎮化進程中享受均等化服務。同時,在全省建立起信息化、全覆蓋、好運用的地名公共服務網格,為全省人民提供快捷、高效的地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