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9日訊 入冬以來,大慶的氣溫和去年相比要暖很多。與往年同期比,走在街上,穿羽絨服、戴帽子和手套的市民要少很多。對於每年冬天把身體裹得厚厚的市民來說,今年冬天的溫度無疑讓大家開心了許多。但是對於賣保暖用品的商家來說,這個冬天可不太美。
香榭麗一家店鋪,雖然冬季保暖用品貨源充足,但購買者寥寥。
4日,記者走訪了新東風購物廣場、香榭麗購物廣場、中央商城、新天地休閑購物廣場四家商場,專門對賣保暖用品的商家進行了采訪。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數商家入冬以來的經濟效益不容樂觀,大家對於銷量大幅下滑的現象一籌莫展。
不樂觀帽子手套少賣一半
香榭麗的劉女士經營保暖用品有十年之久了,主要賣帽子、手套、圍巾等小商品,可以說是經驗十分豐富的商家了。但是對於今年銷量不好的狀況,她也沒了辦法。劉女士說,去年的這個時候生意特別好,今年卻一天都不怎麼賣貨。前幾天下雪的時候,買帽子、手套的人還多一點,這幾天暖和了,大街上看到戴帽子、手套的人屈指可數,她這兒自然就不怎麼賣貨了。買圍巾的人更是少得可憐,有的時候一天一條圍巾都賣不出去。
記者采訪了幾個賣帽子、手套的商家,各商家統一反映今年銷量同比下降一半以上。

雖然各式各樣的帽子貨源充足,但一天賣不出多少。
手工棉制品無人問
記者在香榭麗看到很多手工定做棉衣、棉褲的商家,但是大家似乎不是那麼忙。常年經營定做棉衣、棉褲的王阿姨告訴記者,往年這個時候是他們最忙的時候,但是今年卻沒那麼忙。這個季節也就是靠做點棉衣、棉褲賺點錢,但是今年定做的數量連往年的一半都比不上。
“現在各家幾乎沒有棉制品的定做,只能靠做一些西服等不應季的商品維持生意。”另一個商家韓女士說。
一個賣毛線和各種手工針織品的女老板告訴記者,他們的生意也不好做,今年銷量和去年比至少下降30%。
保暖內衣幾乎沒人買
中央商城一個賣保暖內衣的商家告訴記者,每年這個時候是銷售高峰期,今年卻接近滯銷,他們只能靠賣一些小商品維持生意。
香榭麗一個賣拖鞋的店主也有同樣的苦惱,每年在供暖之前是賣棉拖鞋的高峰期,但是今年的那個時期沒賣出多少。
除此之外,部分商家反映買加厚睡衣的市民也大量減少。
還可以棉鞋銷量相差無幾
在走訪的各商場裡,記者發現,賣鞋的店鋪裡客流量相比其他賣保暖用品的店鋪要多很多。據商家反映,今年的銷量和往年相比並沒有太大差距。
“冬天來了,誰還不買一雙過冬的鞋啊!”一位忙著招呼顧客的女店主向記者說道。
但是一些賣棉服、羽絨服的商家形勢卻沒那麼樂觀,一位做了4年羽絨服生意的女老板告訴記者,她今年羽絨服沒賣幾件,現在已經把方向轉入女性時裝類。她的經驗很好地幫她把握了市場局勢,從而減少了一些損失。
有影響網購模式衝擊實體店
在走訪中,不少商家反映這兩年生意普遍不好做,今年和去年相比銷量大幅下降,和兩年前相比簡直天差地別。可說起這兩年生意不好的原因,大部分商家認為暖冬並不是影響銷量的唯一原因,北方人冬天買防寒用品是一種習慣,更何況現在的氣溫還沒暖到不需要保暖的地步。他們認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市民轉入網購模式,給實體店帶來了巨大衝擊,市民“實體”購買力下降,生意自然受損。
專家說
面對暖冬,保暖用品銷售遇冷,再正常不過了。加上網店等多方面的影響,賣不動貨,造成積壓,這給商家上了一課。因此,專家提醒各商家應該認真地審視和分析市場局勢和顧客的需求,按市場規律進貨,適時調整經營出路,以此減少損失,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