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1日訊 近日,通河縣人民法院螞螂河法庭在縣司法局駐法院人民調解室、縣土地局鳳山鎮土地所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僅用30分鍾時間,就為通河縣鳳山鎮宏興村村民袁淑珍、張利平調處了糾紛,化解了兩家三代人三十年的積怨。
11月1日,螞螂河法庭受理了原告袁淑珍與被告張利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一案。經過調取縣公安局行政案件卷宗,走訪鳳山鎮政府、宏興村委會及部分村民,法庭發現這起案件並非一起簡單的賠償糾紛,而是作為東西院鄰居的原、被告雙方,自1983年起他們各自的爺爺就分別帶領兒孫爭奪地界,30年來多次發生械斗,醫療費支出高達10餘萬元。這次來法院起訴,就是因為不久前通河縣鳳山鎮黨委、政府再次牽頭,協同土地、派出所等相關部門二十餘人,出動六臺警用等辦案用車為其處理糾紛時,雙方當事人現場發生肢體衝突各自受傷產生的醫療費用賠償糾紛,兩家的積怨已結下了三輩子、30年。
鑒此,螞螂河法庭庭長於可心、副庭長袁海峰等同志當即合議,大家認為,本案如果就案辦案,僅去處理醫療費賠償糾紛,而不是考慮執法的社會效果處理杖界糾紛,從矛盾的根上解決問題,今後兩家械斗仍將繼續,爭戰不止。於是兩位庭長向主管領導李偉書記匯報,李書記指示此案從考慮執法的社會效果方面出發,先中止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件審理,馬上處理杖界糾紛,一次性解決問題。於是辦案人員兵分兩路,袁海峰副庭長去鳳山鎮政府、鳳山派出所了解雙方多次糾紛發生經過及處理情況,並去糾紛現場實地測量;庭長於可心則去通河縣土地局、房產局調取兩家關於宅基地土地證、房照等歷史證據材料。通過調查得知,由於兩家長年糾紛,縣土地部門多次測量不成,根本沒有為雙方頒發宅基地土地證。因此兩家三代當事人均不知道自家房基地面積多少?也不知道原始杖界應該在哪?於是禍起蕭牆,相互提防,相互懷疑,積怨厚重。幾十年來,東西院緊相鄰的鄰居關系如同兩座彈藥庫,稍碰即爆。不僅如此,雙方當事人還長期上訪,縣主管領導接待批示,鳳山鎮黨委、政府多次牽頭土地、公安等部門調解未果,雙方當事人成為鳳山鎮上訪老戶。
找到了根源,於可心庭長專門同縣土地局局長進行了交談,向其釋明了糾紛原因。但考慮到原、被告雙方幾十年來土地界線沒有文檔記載,土地部門重新丈量、頒發土地證也很困難的具體現狀,於庭長決定發揮調解功效,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從專攻當事人思想方面入手,打開雙方內心糾結。於是一連幾天,法庭乾警冒著大雪,坐在當事人炕頭上,苦口婆心的做雙方的思想工作,直到深夜。最後商定,由原告准備鐵絲網、八號線;被告准備水泥杖樁;雙方清理現場,准備夾杖。2013年11月9日,螞螂河法庭三名乾警,連同法警隊二名同志;人民司法調解室曲鐵東、張海濤兩位調解員;以及縣土地局鳳山鎮土地所張英軍、何強、邵新剛同志;宏興村勾景和村委會主任到達現場。按照於庭長確定的界限,大家同當事人一起劃線訂釘,拉繩埋樁,掛網綁扣,兩家院內八根杖樁豎起,一片紅紅的鐵絲網杖片拉開。所有參與糾紛調處人員,連同在場圍觀的宏興村村民心頭,都如同天空中漫天飄舞的雪花,浪漫、剔透、晶瑩;原、被告雙方心中,三十年的積怨30分鍾化解;袁淑珍與被告張利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一案原告撤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