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3日訊追尋大慶科學發展的足跡,最重要、最核心的經驗始終是來自於對改革和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來自於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世界眼光。何謂“世界眼光”?是一種高遠的戰略視野,恢宏的全局謀劃。它不僅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作引領,更需要科學思維、務實精神為支橕。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原油年產量保持在5500萬噸峰值之際,大慶人就在思考,是走前蘇聯巴庫之路,還是走美國休斯敦之路?2001年,當國務院確定遼寧阜新為中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並由此拉開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大幕的時候,大慶已經在“二次創業”的旗幟下,艱難探索了九個年頭。
從1992年大慶市委提出“二次創業”,到學習“蘇南模式”、實施“13633”發展戰略;從“工業園區化”戰略的提出,到近年“一二三四五”發展戰略的確立,直至2012年確立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奮斗目標,無一不體現著用世界的眼光謀劃發展的自我超越。

當中國的玉門步前蘇聯巴庫的後塵,走在油盡城衰的老路上。大慶,卻在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道路上領跑。
目前,大慶可持續發展能力位列全國資源型城市第一位,為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也為世界石油城市新生貢獻了大慶“范本”。
12月3日,國務院印發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首次出臺關於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專項規劃,對於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首次確定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2020年發展目標,包括資源枯竭城市的歷史遺留問題要基本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轉型任務基本完成;要求資源型城市中的資源富集地區2020年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格局基本形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建立健全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規劃》將資源型城市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類,明確了發展原則,就資源保障、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具體目標。大慶市被《規劃》界定為成熟型城市,即資源開發處於穩定階段,資源保障能力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是現階段我國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區。

資源型城市轉型猶如一場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城際“大賽”。對照《規劃》制定的“比賽”內容、規則和賽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全國262個城市參賽選手中,大慶是毫無爭議的“領跑者”。
1
自費轉型20年趟出可持續發展全國樣本
《規劃》提出,提高資源型產業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培育一批資源深加工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昇級,盡快形成若乾支柱型接續替代產業。《規劃》同時將大慶市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和文化創意兩大產業集群納入國家重點培育的50個接續替代產業集群。
1992年4月10日,大慶高新區奠基,開啟了大慶“二次創業”的偉大征程。在沒有國家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大慶“自費”轉型,比國家啟動資源型城市轉型早了近10年。2005年5月,大慶被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列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2010年3月,大慶順利通過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驗收。
2008年以來,大慶新一屆市委班子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引領轉型發展,探索形成了“創建百年油田、壯大接續產業、建設宜居城市、構建和諧大慶,全力推進大慶科學和諧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他們旗幟鮮明地提出,大慶依托石油而不依賴石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居安思危、團結拼搏”。2009年7月,大慶市委提出,“跳出大慶看大慶、站在高處看大慶、分析對比看大慶”,實施“一二三四五”發展戰略,實現科學、和諧、跨越發展。這一發展思路和戰略目標,是大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成果,是推動大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
幾年來,大慶加快構建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石化工業為主導,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戰略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為支柱的“1+5”產業格局,全力打造5個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支柱產業,10個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重點產業,發展15家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骨乾企業。目前,石油開采、石油化工、現代服務業等3個產業銷售收入已經超過千億元,農產品加工、現代裝備、建築安裝、生物工程、現代物流、文化創意6個產業銷售收入已經超過百億元,8個骨乾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已經超過百億元。
以項目為抓手,經濟轉型實現新跨越。石化產業已具備百萬噸乙烯、百萬噸丙烯、百萬噸聚乙烯、60萬噸聚丙烯生產能力,去年主營業務收入1200億元。沃爾沃、忠旺、聯想等企業巨頭領銜的一大批項目建成後,大慶將成為全國乙烯和聚丙烯最大產地、全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輻射東北亞的高檔轎車生產基地、國際一流的抗體生物醫藥和植物細胞復制生產研發基地、國際一流的鋁材生產基地、國際一流的太陽能電池片和模組生產研發示范基地。
園區經濟已佔大慶工業經濟總量的7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地方工業年均增速40%以上,戰略新興規模以上企業已發展到150多家,培育出116家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已有32家世界500強和49家中國500強企業在大慶投資,戰略新興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主營業務收入領跑全省……這些驕人的數據和事實,都是大慶經濟成功轉型的最好代言。2008年以來,5年間全市累計引進建設單體投資超千萬元的產業項目1100多個,其中億元以上重大項目300個;累計轉化科研成果1480項,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98家,預計今年由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的產值可達2000億元。
近年,大慶文化產業集群發展迅速,黑龍江(大慶)國家文化產業試驗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新華(大慶)國際石油資訊中心、阿木塔風情園等“一區十園”初具規模,預計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42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實現收入1000億元。
2008年,大慶GDP突破2000億元,2012年一躍躋身GDP4000億元城市俱樂部,位列全國地級城市11位,相當於再造了一個“經濟巨人”大慶。
風雨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大慶油與非油經濟比重,21年前為85:15,2011年油與非油經濟比例發生歷史性逆轉,今年前三季度調整為54:46。到去年底,全市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3.6:81.2:15.2。
2
實施大生態戰略發展綠色油化之都
《規劃》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可持續發展工作全過程,堅持開發和保護相互促進,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切實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橕。
日前,國家環保部公布了全國62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排名和最近一年的總排名,大慶市排名僅次於三亞、湛江兩個沿海城市,高居全國內陸城市之首。2001年,大慶成為全國內陸城市中第一個環保模范城市,2012年3月再獲命名,成為新國標發布後,東北地區唯一的、全國地級城市第三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多年來,大慶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把“大生態”這一全局性、科學化的執政理念融入到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讓鐵人後代多活二十年”的錚錚誓言。
發展綠色油化,“十一五”以來,油田每年產生的4億噸生產污水實現零排放、20億立方米伴生氣全部回收利用,石化行業累計減少工業污水排放2600多萬噸、化學需氧量淨削減14%以上。“不落一滴原油、不排一點污水、不冒一縷黑煙”,“綠色油化之都”的城市名片名副其實。
實施除塵、脫硫、脫硝建設工程,對所有上路機動車進行強制尾氣檢測,近年來淘汰超標黃標車6000多臺。2011年9月,細顆粒物(PM2.5)檢測設備投入試運行,在所轄五個行政區設立的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都開展了PM2.5的監測。
把生態環境保護指標納入主要經濟責任指標考核體系,專門制訂了“生態市建設規劃”、“生態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持續開展“治水、淨氣、降噪、復草、治沙”五大工程,加快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完成了40多個湖渠的綜合整治,先後投入資金40多億元,建成工業污染治理項目244個。截至“十一五”末期,大慶所轄四縣均建成處理能力2萬噸/日生活污水處理廠,提前5年達到國家要求;在完善已有4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的基礎上,高標准建設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生活垃圾治理率達88%,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縣有兩廠(場)。市區每年植樹1000萬株,人工林面積達365.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5年底的8.6%提高到11.5%。“十一五”以來,全市累計減排二氧化硫1.1萬噸、化學需氧量1.2萬噸,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20.6%。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至2012年間,大慶生態環保領域完成投資約152.76億元,建成生態環保項目1443個。建成西城區等7座污水處理廠、5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和1座污泥處理廠,市區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42.5萬噸,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7%。
早在2001年,大慶市委市政府就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態市建設目標。截至2012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化面積達9355公頃,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5.2%、40.2%和14平方米,比10年前分別提高了13.1%、12%、7.5平方米。今年初,啟動實施了以“綠色大慶”為重點的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基礎年”行動,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城區每年植樹1000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13%,改良治理沙化草原60萬畝,恢復油田植被5000公頃,力爭在2015年創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
大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連續13年全省第一,入選“2012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兩度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從“工礦型城市”跨越到“宜居宜業城市”,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大慶的生態成績單令人刮目。
3
幸福“大民生”百姓得實惠
《規劃》提出,努力破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積極擴大就業,提昇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穩步提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使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近年來,大慶市委、市政府以“滿足基本民生、改善小康民生、建設現代民生”為主線,著力構建“定位更高、覆蓋更廣、內涵更多、惠民更實”的“大民生”工作格局,千方百計讓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2008年開始,大慶實施富民、素質、創業、健康、安居、保障、暢通、環境、文化和平安“十大民生工程”,堅持每年將財政資金的一半以上用於民生領域和民生工程。
在全國率先建起城市“十位一體”、農村“六位一體”綜合救助體系,市區學生享受優質高中教育比例全國領先,城市低保標准東北三省城市最高,全民醫保覆蓋城鄉,民生陽光普照十類特殊人群……“勞有豐酬、住有宜居、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在大慶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
從2003年開始,大慶啟動“百區改造”工程,尤其是近5年來改造力度最大,累計投入61.3億元,實現144個老區“返老還童”。2008年以來,泥草房改造年年超額完成省政府任務,55萬農民遷入新居。2010年以來累計投資58.1億元,為重點建設的16個示范新村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項目和住宅項目。到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59.9%,比2009年提高10個百分點,21個小城鎮獲得全國知名鎮、全省百強鎮、全省環境優美鎮等榮譽稱號。
銀鷹衝天,開啟了現代都市展翅騰飛的新紀元;龍鳳濕地跨線橋如巨龍飛騰,壯美的濕地美景盡收眼底;大廣高速大慶段直達松花江大橋,黑龍江南下又增添了一條大通道;幾十條市內道路竣工通車,主城區“斷頭路”、“瓶頸路”消失殆盡;肇源新港實現江海聯運,鐵路客運西站日前正式通車……近年來,大慶道路四通八達、路網層次分明、交通結構合理,一張宏偉的現代化交通藍圖正在寫實,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提供了硬件設施保障。
東城有奧林匹克中心,西城有“日月同輝”體育館,博物館講述大慶“遠古史”,規劃館描繪大慶“未來城”,圖書館將掀開新篇章;石油館、歌劇院、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動中心各類公園和休閑廣場……今日大慶,城市功能日益完備。
據權威機構測評,大慶人的幸福指數超過92%,位居全國前列。二十年的轉型實踐證明,大慶人的幸福已經佔到了巔峰之上。“十二五”,大慶人的奮斗目標是,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