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旱田播種水稻畝均產超千斤 開創北國寒地旱作水稻栽培奇跡923
東北網12月20日訊 像種植玉米一樣,在旱田播種管理水稻,對於傳統農業生產來說這無疑是個違背常規的事情,而如今這個“神話”卻被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水稻種植戶張軍打破了,今年他采取直播滴灌旱作模式超常規種植的180畝水稻畝均產超千斤,在黑土地上創造了寒地旱作水稻栽培的奇跡。
“水稻旱種,它的好處一是省去了育秧環節,直接催芽播種,采取旱直播,利用滴灌方式給水,實現了水稻全生育期節水灌溉,畝節水300立方米;二是省工省時,5月播種9月收獲,每年減少3個月管理期;三是降低了生產成本,每畝減少支出300多元;四是提高了抗病能力,在生產周期內不易得稻瘟病,更沒有潛葉蠅的危害。”12月17日,張軍對記者談起旱種水稻的好處頭頭是道,儼然一個“農業專家”的口吻。
今年44歲的張軍種植傳統水稻有5個年頭,到目前已發展水田面積255畝。在發展水稻生產中,他遇到了許多問題。張軍告訴記者,傳統水稻種植非常辛苦,從大棚清雪,到催芽、播種、育秧、整地、泡田、插秧、田間管理直至收獲,得忙活大半年。另外,管理費用年年上漲,僱個供吃供住的“長工”一年就得3-4萬元,僱個短工100多天也要花費15000元左右,每畝直接生產費用高達800餘元。特別是水源越來越短缺,過去打眼水井30多米就能出水,現在不打個百十來米很難見水。為了破解這些難題,張軍於去年開始借鑒新疆旱作水稻的經驗,租種旱田嘗試寒地旱作滴灌水稻栽培模式,並且一試成功。當年,張軍采用“空育131”和“龍粳26”等普通品種旱種的180畝水稻以17萬斤的產量在當地引起了轟動,農場和黑龍江農墾總局給予關注,慕名上門參觀學習的農戶和各種人員更是絡繹不絕。
在張軍的帶動下,今年友誼農場共試種旱作水稻300畝,秋收實測產量每畝達到1004斤,綜合經濟效益高於常規水稻種植。同時,還實現了節水保護了生態平衡。據農場有關部門測算,寒地水田模式栽培的水稻全生長周期需水量每畝在400立方米左右,而旱種直播滴灌模式栽培的水稻畝需水量僅在100立方米左右,其帶來的生態效益顯而易見。
張軍表示,明年他將繼續探索旱種水稻新技術,並希望自己創造的寒地旱作滴灌水稻栽培模式將來能夠推廣應用,讓更多的農戶走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