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訊 近年來,鶴崗市加快推進邊疆文化強市步伐,使鶴崗市文化事業不斷繁榮壯大。今年45歲的鄢德明在鶴崗市經營著“奧興煤雕”廠,從小喜愛收藏的他,在相關部門的扶持下,從去年10月份開始借助鶴崗市“文化強市”的“東風”,和10多個有著同樣喜好的藏友們一起,打出“龍街古玩城”的牌子,陸續進駐工農區的地下“龍街”經營藏品。在這裡,環境好、租金低、政策優惠,幾個月下來,他們的藏品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豐富,知名度也越來越大,成為鶴崗市唯一一處粗具規模的“藏品沙龍”。由此改變了鶴崗市收藏品市場沒有固定場所、“各自為戰”的局面,向藏家、商家抱團,從“游擊隊”向“正規軍”的角色轉變。
一件不起眼兒的“罐罐”,漢朝的;一臺古舊的縫紉機,100多年前德國“手搖”的……在鄢德明近20平方米的“奧興古玩店”內,記者看到他的藏品從漢唐的“碗罐”,到民國的“大茶壺”;從瑪瑙玉石,到二戰軍品,他的藏品包羅萬象,品種繁多。經過多年積淀的鄢德明,目前已開始向“本土文化”——遼金藏品轉變,他的“金三彩”,是金代時期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制品,在繼承“唐三彩”的諸多特色的同時,又糅合了北方民族的“本土特質”。在鄢德明的眼中,人們在這裡了解了藏品的“前世今生”,從無知到認知,在欣賞之餘,有種情感上的回歸。
博古軒、玉如意古董店……記者在古玩城內發現,和鄢德明的“雜項收藏”不同的是,很多店主是專題收藏。有專門收藏錢幣的、專門收藏老酒的、專門收藏翡翠的,還有專門收藏軍功章和獎章的。在“瑞豐祿藏真館”裡,櫃臺裡的舊物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小人書、連環畫、毛主席像章、老式收音機、地方糧票、布票、老舊手表、手提式鐵路信號燈、文革喜報……看了這些曾經熟悉的舊物,讓人有種懷舊的情感。據經營瑞豐祿藏真館的馬先生介紹,過去鶴崗沒有文化收藏品市場,交流藏品都要去佳木斯等省內其它地市,而鶴崗的收藏品市場的潛力很大,如今有了這塊“根據地”,不光給藏友們提供了交流互換的場所,也豐富了鶴崗市的文化事業。他目前正專注於鶴崗市“本地民俗”的收藏,如鶴崗市和鶴礦集團在各個發展時期的資料書、各種工具、老舊照片,而這些藏品見證了鶴崗市的歷史和一個時代的發展變遷。
收藏是種文化,而文化需要一塊發展的土壤。在古玩城內,從收藏品市場的“冰山一角”,揭示出鶴崗市文化產業正在悄然興起,市民在覺醒中萌發,自發形成構建文化產業的“細胞”並逐步發展壯大,而“龍街古玩城”正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讓市民看到了鶴崗市文化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