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10日訊 隨著網購的流行,網上購買食品也成了一種時尚和潮流。但由於網絡交易的虛擬性、隱蔽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網購食品的安全隱患也隨之凸顯出來。這些網上銷售的食品,產自何方,銷往何處,質量如何成了說不清的疑問。針對網購商品監控的空白,哈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政協委員韓學君就提出,增設網購食品安全監管,保障網絡食品安全的提案。
韓學君表示,在現實的買賣活動中,賣方依照雙方約定交付標的物,並依《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對其出售的商品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但基於網絡交易的虛擬性這一顯著特點,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服務前,只能通過網絡廣告獲取商品或服務的有關信息,在收到貨物後纔能發現商家是否如實交付,有無“缺斤短兩”。韓學君表示,對網購食品監管的缺失,導致了市民網購食品頻頻遇“李鬼”的現象。在《食品安全法》中,沒有明確將“網絡食品銷售者”列入接受法律監督的對象,但網上銷售食品的賣家顯然也屬於食品經營者,應加快對網購食品監管的立法進程。
針對網購食品監管的缺失,政協委員韓學君表示,首先應完善網購食品相關立法,拓寬食品監管范圍。建議在《食品安全法》基礎上,以地方立法或省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網絡銷售食品管理辦法。提高網絡食品經營者准入門檻,在網絡侵權調查取證過程中,各部門建立相互協調、配合機制。最後,還應拓寬消費者的救濟渠道,降低維權成本。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