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10日訊 9日,哈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哈爾濱的交通問題成為會場上委員討論的最熱點問題。委員們就哈市交通堵塞、泊車困難、公共交通缺口大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深入分析,有25位委員聯名提案,支招交通。
·關注靜交通
改變地下車位
“只賣不租”
問題:六成車輛無處可停
隨著哈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百萬,哈爾濱已進入“汽車社會”,委員調查了解到,哈市的停車位只夠40%的車輛停放,而餘下60%的車輛則只能停在街上,違停造成了交通嚴重堵塞。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裴玉龍認為,“汽車社會”帶給一座城市最明顯的負效應就是“城市病”高發,如交通擁堵、違章亂停、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均大幅增加。一個城市停車泊位的數量應該是車輛保有量的1.2倍,按目前哈市城區內機動車數量為100萬輛計算,哈市城區內應該有120萬個停車泊位。而據哈市建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近日介紹,2012年哈市組織實施了靜態交通工程,總計可提供停車泊位34523個,盡管哈市停車泊位近年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仍遠遠達不到需求。
癥結:地上使用無序地下沒有利用
欒健等25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加強靜態交通管理,緩解城市停車難》的提案,提出了管理城市靜交通的問題。欒健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停車難的原因很多,停車難也是在城市快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哈市城區內停車位只有32.2萬個,缺口約40多萬個。
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市政設施存在無序使用問題,原咪表公司等企業隨意圈一塊地、立上一塊牌、在路上劃幾條線,就可以僱傭外來務工人員進行停車強制收費。他們既不是停車場和道路的建設者,也不是日常養護者,而且存在收費不合理,佔用了社會公共資源。二是二環橋等路橋下空地悉數被圈,完全沒有實現社會公共資源的合理價值利用。三是小區的地下停車位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目前小區的地下停車位很大比例都存在開發商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的情況,根據相關“人防條例”,該部分車位開發商只擁有優先使用權,此部分車位大多數情況是開發商銷售,物業公司管理,只售不租、只對業主不對社會車輛租售,並且沒有正規發票,管理混亂,所以成為無法利用的社會停車資源。
解決:向“空間”要車位
欒健等25位委員建議:成立非盈利性公益類停車管理公司,堅決取締原咪表公司和非法佔地等無序佔用公共資源謀利的企業和個人。實現收費透明、利益上繳並優先用於市政停車設施的建設和改造,產生的收益優先維護公共停車場的設施和建設新的停車場。同時,人防部門組織成立地下停車位管理機構或者管理公司,對未繳納相關費用的開發商強制要求開發商和物業按照一定比例提供車位供社會車輛有償停放。
蔡清海委員表示,建議政府制定出合理的指導價格,改變地下停車位“只賣不租”的境況。積極引導地下車庫所有者按照規定的價格出租地下停車位,有效利有小區地下停車位。馬士平委員建議采取誰出資誰受益的原則設立停車架,向空間要車位,以解決哈市停車問題。
·打造快交通
應保證公交車時速
在30公裡以上
問題:公交時速低於15公裡
據了解,目前哈市城市道路交通擁擠程度日益嚴重,公共汽車運營服務水平逐漸下降,特別是公交運營車速低於每小時15公裡,公交車單次行車時間比過去多出30分鍾左右,一些主要擁堵路段甚至出現公交車延遲1小時的狀況。
雖然哈市有一些路段開設了公交專用道,但從效果上看,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所發揮的作用並不大,而且截止今日全市尚無一條完整的公交快速通道,公交車不能全程快速運行。
建議:哈市應建快速公交車站
馬迎春委員表示,快速公交(BRT)車站是順應城市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具經濟效益優勢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之一。僅以廣州為例,廣州市最繁忙的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線路總長22.9公裡,設26個站點。這種模式優點極為鮮明,專用通道內平均時速達到23公裡,比以前提速84%,日客流量保持在80萬人以上。
馬迎春建議,哈市應建設能夠保證車輛在走廊內的運行速度保持在30公裡/小時以上的BRT車站。制定地方法規,明確快速公交道是專為快速公交車設置的,其他社會車輛及私家車均不能駛入該道,駛入該道的車輛均屬於違法或違規行為。同時,快速公交車站要能保證大量公交車和乘客快速通行。
·發展慢交通
推廣“自行車+公交”的出行方式
調查:自行車道被擠佔嚴重
“目前,哈市自行車道被擠佔現象嚴重,這使得騎自行車的市民銳減。”哈市民盟在提案中提到,自行車專用道嚴重缺乏是制約哈市自行車系統發展的首要問題。目前街上的自行車道,有不少變成了停車場和汽車道,自行車族只能被擠在汽車夾縫中行駛。由於機動車道拓寬擠壓了自行車和步行交通的空間,交通出行結構持續向汽車轉化,對道路資源佔用遠低於汽車而又對環境幾乎沒有影響的自行車交通開始衰退。
借鑒:發展綠色交通緩解擁堵
哈市民盟提出,發展綠色交通是解決交通堵塞,改善環境的有效方法,國內外發展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哈市平房區也對公共自行車做了試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個經驗應該在哈市推廣。
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推行成為實現低碳交通的重要途徑,自2008年起,中國的30多個城市逐漸加入開發公共自行車項目中,我省的黑河市的做法更具有直接的借鑒意義。公共自行車系統采用最新的物聯網技術,實現24小時本地借車異地還車,市民只需一張感應的借車卡即可實現借還車,極大地方便了行人的出行。
破解:發展城市慢行系統
委員建議,哈市推廣公共自行車系統。首先政府應制訂出臺《城市道路設置自行車專用車道的標准和要求》。無論是在建或是已建的城市道路,一般應考慮在道路上設置和標示明顯的自行車專用車道。確實因條件限制和道路管理需要而不便和不能設置的,也應在其道路的相臨人行道上劃出和鋪設專供自行車通行的道路。加大對擠佔自行車專用道的機動車的處罰力度,必要的情況下加裝護欄。
孫殿君委員表示,在哈市資金、配套設施等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時推行“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市民不用擔心車輛存放問題,而且借取交還都很方便。可考慮適時放開廣告經營權,使企業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在這些方面我國一些率先推行“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的城市均給出了一些成功的例子可供參考。
曹佳欣委員建議,把慢行交通系統建設作為哈市創建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發展城市慢行系統,把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城市交通的主體,引導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的出行方式。可以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又能緩解交通壓力,還可以能促進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