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0日訊 入冬以來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一次次敲響環境保護的警鍾。在9日召開的哈爾濱市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如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成為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近年來,哈爾濱市“三溝”整治取得實效。圖為馬家溝新貌。
“近年來,哈爾濱經濟社會在發展,自然生態環境也付出了代價,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脅、經濟社會發展也受到制約”。“我認為要從宏觀管理層面樹立生態立市、環境保護的理念”。“我希望實現區域聯合,共同治理大氣污染”……政協委員們擺事實、出點子、謀未來,強烈呼吁哈爾濱市把生態文明建設緊緊融入和全面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從而使哈爾濱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樹立生態立市理念
實現天藍地綠水清
“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城市的未來。”哈市民盟副主委姚文元一語中的。他說:“我們已經走到了資源約束趨緊的時候了,資源難以支橕,環境難以容納,健康難以承受,發展難以持續。用消耗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換來的是低水平的發展,得到的回報是生態系統日漸退化。沒有環境就沒有一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長遠的民生大計,需要樹立起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纔會有純淨的空氣、清潔的水源、成片的綠地。姚文元認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將推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高全社會的認知度,用理念來形成發展戰略,對城市未來負起責任。
哈爾濱的現狀是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公民生態意識淡薄、生態環境立法不完善,懲戒激勵機制不健全。樹立生態立市理念,就是在人們頭腦中建起一條“生態紅線”。“我們無時無刻不呼吸,但很多人一邊深受環境污染之害,一邊繼續破壞環境。比如道路建設擠掉了綠地、拔掉了樹木,哈爾濱很多主要街路從頭到尾見不到幾棵樹木,步道板佔去了很多綠地空間。河流上肆意捕撈,甚至電網捕撈,破壞微生物平衡,導致水生態嚴重失衡。我們應該看到,現在國內很多城市關閉重污染企業,因為看到企業賺錢不多,環境犧牲代價很大。所以樹立生態立市理念,有生態紅線在頭腦裡預警,纔會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文明城市,這是我們應該制定的長遠民生大計。”姚文元說。
及時制定科學規劃
讓環境保護取得實效
“我認為能夠從宏觀層面有效指導我們生態建設的規劃還不夠系統和完善,因此要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城市生態規劃和城市環境保護規劃。”政協委員、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許大為說,環境保護一定要規劃先行,規劃要發揮引導控制作用,只有規劃制定出來,纔能有效實施污染治理的一些具體辦法。比如說在“森林城市”的建設上,應制定《城鄉一體化生態規劃》,實施城鄉一體化的大生態圈戰略,進行生態綠網、水網的網格體系建設,在松花江、阿什河、馬家溝、何家溝等江河的規劃及改造時,規劃相應寬度綠帶,建成綠色生態廊道。同時構建以三環、四環為生態環,公路和鐵路乾線為生態放射線的生態綠網,實現點、線、面的大生態圈空間格局。
“我還建議由城市規劃部門、林業部門、水務部門和園林綠化部門共同編制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綠地專項規劃,並按規劃統一組織立項、設計和申報實施計劃,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應按照規劃嚴格實施,按期完成年度建設任務,並配有相應的檢查考核制度。”在許大為看來,規劃先行,按規劃嚴格實施是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先決條件。而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眾多委員們的認同。有的委員就改善空氣質量建議哈市盡快制定《哈爾濱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抓住主要矛盾,列出治理的重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拿出整改方案。
建立源頭保護機制
實行生態環境問責
“天藍、水清、地綠是我們對未來哈爾濱的期許,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應該保護優先,恢復為主。”很多政協委員認為,要建立源頭保護機制,實行生態環境問責制。有委員提出,從構建路網、水網、林網等生態系統源頭著手,讓城市顯山、露水、見綠。大氣是沒有邊界的,應該制定統一目標統一措施,整體聯動,避免一邊整治、一邊污染和交叉污染的無用功式治理;統一行動計劃,抓住檢測、監管、污染物排放等幾個主要矛盾,組織專家對各類污染物逐一排查梳理,列出治理重點。哈市民盟副主委姚文元說:“關鍵是要把主要治理指標和責任納入領導乾部政績考核體系,實行領導乾部生態環境問責制,避免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避免犧牲城市綠地空間進行密集的城建工程,破壞的要還建、要補償、要問責、要懲戒,沒有一套完善的責任追究體制,就無法真正保護生態。
姚文元認為,要從源頭規劃大生態圈建設,比如建立城市綠色生態廊道,城市三環直接留出30米綠化帶,四環留出50米綠化帶,鐵路沿線、河流兩岸集中整治開闢綠化帶,主城區見縫插綠形成常態,科學規劃樹種,北方冬季漫長,可以多選擇松樹等四季常綠樹種。城市中心區改善空間格局,棚戶區改造、舊城區改造和土地開發,應該增加綠地面積,特別是留出更多空氣通道,用遷移、土地置換和在開發用地中拿出相應比例建設公園綠地、林地,讓人們走出家門就能感受清新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