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5日訊 正值數九隆冬,許多農民開始『貓冬』,然而雙城市雙城鎮永治村的菜農伊兆龍連日來卻忙得不亦樂乎,他家溫室大棚種的蒜苗不斷地運到哈達市場,生意越做越紅火。
記者走進伊兆龍的溫室,頓感暖意融融,只見一大片綠油油的蒜苗長勢喜人。伊兆龍介紹說,這已經是他今年冬季種植的第二茬蒜苗了,現在已經開始收獲。伊兆龍欣喜地說:『我每天都開車往哈達送,每天賣四五百斤,價格是4元到5元左右。』
說起種植蒜苗,多年的種植經驗讓伊兆龍對蒜苗的生長管理輕車熟路。他說,要想蒜苗長得好,選好品種是首要。像這個季節頭一茬我選的是扶餘蒜,現在這第二茬我選的是長春的蒜。南方蒜現在種不了,氣溫不夠,適合夏天種植,冬季就得種東北大蒜。
伊兆龍能種出優質的蒜苗,因為他知道種好蒜苗的關鍵要精心管理,他介紹說,這一茬蒜要澆四遍水,注意水分還要注意溫度,白天自然溫度不低於20℃,夜間是17℃~18℃。
他種植的蒜苗每28天為一個周期,一年下來有十幾茬,每茬都有近2萬斤的產量。特別是春節前後,無論是銷量還是收入都十分可觀,他憑借自己的多年種植經驗走出了一條致富的道路。
在雙城鎮,不少農民都像伊兆龍一樣建起了溫室蔬菜大棚,走上了蔬菜種植致富的新路。長產村東鄰京哈102國道,西鄰老雙哈路,便利的區位優勢為這裡發展蔬菜生產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去年長產村流轉土地1100畝,建設日光溫室120棟,大棚400棟,成立了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86戶近200名農民入社,加快了蔬菜產業的規模化、標准化、市場化步伐,增加了農民收入。2014年,還將繼續擴大園區面積,拓寬北菜南運的范圍,打造東北蔬菜的知名品牌,讓更多優質的蔬菜裝滿南方市民的『菜籃子』。
雙城鎮鎮長朱喜奎介紹說,去年雙城鎮以長產村等村屯為重點,不斷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進『糧改菜』、『普改經』、『旱改水』的『三改』工程,大力發展高值高效的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實現了調優結構、調出效益、調高收入。我們全力抓好『102國道沿線』蔬菜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整村推進、全鎮發展戰略,以打造全國『放心蔬菜』基地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蔬菜栽培,擴大『永治』無公害菜等品牌蔬菜生產面積。去年全鎮新增露地菜1萬畝,建設標准化設施蔬菜基地2處,蔬菜總面積發展到3萬畝,實現了農民人均收入翻番。
過去的2013年,雙城市緊緊抓住全省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優質蔬菜產業園區建設,把發展蔬菜生產作為全市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標准化園區建設步伐,全力推進設施蔬菜與露地蔬菜同步發展。在完善擴大原有8個大型設施蔬菜基地的基礎上,新建4個標准化設施蔬菜基地,新建日光溫室270棟,蔬菜大棚近千棟,同時增加露地菜2萬畝。去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2萬畝,溫室大棚總數發展到1.2萬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