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6日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在哈市雙城市自然胡同的一棟平房裡,住著一對“雙百”夫妻,他們已攜手走過了75年。14日,在張李氏老人百歲生日之前,記者探訪了這對老夫妻。
執子之手
夫妻攜手“闖關東”
張鳳恩老人1911年出生於河北昌黎縣,今年虛歲104,老伴張李氏虛歲100歲。“1月21號過了生日,我老伴就是名副其實的百歲了!”張鳳恩老人握著老伴的手高興地說。
張鳳恩老人14歲那年,從河北來到雙城市投奔親戚,經親戚介紹,在一家糕點鋪當學徒。“那時候一天纔掙兩毛錢。我家裡窮,我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也沒人管我成親的事。”張鳳恩老人說,後來趕上“九一八”,各家店鋪都關門了,他就回了河北老家。那年他29歲了,鄰居給介紹了個對象,就是老伴張李氏。“我們見面覺得很投緣,雙方老人就給定了下來,雖說是包辦婚姻,但是我倆也都屬於自願,是吧老伴?”說到這,張李氏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老頭子,沒個正經!”
1939年初,二人結婚後,又一起來到了雙城,有了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1956年,張鳳恩老人靠當營業員每月40多元的工資養活全家。
老人的大兒子張樹仁回憶,母親總能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一家10口人包括外婆住在一間半的草房內,雖然生活艱苦,全家人卻十分和睦。當時條件不好,幾個大孩子都得出去乾活。他推過磨、挑過水、撿過煤核,大妹妹就在家幫著洗衣服,照顧幾個弟弟妹妹。“我媽會持家,自然災害那幾年雖說沒啥好吃的,但是我媽總能變著樣給我們做吃的,有時候我們撿來樹葉,我媽就把樹葉放進粥裡一起熬,我們都覺得可好吃了。”
張鳳恩老人年輕時性子急,有時候會發脾氣,但是老伴張李氏卻從來不跟他計較,也不反駁,“他一吵吵,我就讓著他,要是倆人都急脾氣,還不得天天乾仗啊。反正他說他的,說完就拉倒了,我倆這輩子沒動過手,連拌嘴都很少有。”張李氏說。

兩位老人年輕時也是俊男靚女
與子偕老
幸福和美75載
如今,張鳳恩和張李氏老人家中已是四代同堂,總共42口人,每家都過得非常好,家中的晚輩都不用二老操心。孩子們十分孝順,每周至少回去看望老人兩次。
張鳳恩和張李氏老人身體很好,幾乎不感冒,從來不打針吃藥。張鳳恩老人57歲時患上了肩周炎,一輩子都不沾酒的他這纔開始試著喝藥酒。幾年前,張李氏老人鼻子總化膿,她去了不少醫院,也試了各種偏方,半年以後,病情也控制住了。如今,兩位老人每年都做身體檢查,各項指標都合格。許多老鄰居都羡慕老張家有兩個“老寶貝”。
兩位老人喜歡散步,每天都要在自家門前溜達幾個來回,夏天兩位老人每天都會從家走到菜市場溜達一圈。“我98歲之前,每天都能走兩公裡呢,現在歲數大了,冬天路滑,兒女們都不讓我倆出去了。”張鳳恩老人有些遺憾地說。
三女兒張雅珍說,二老一輩子相親相愛,吃飯時一定要等對方上桌纔肯吃,還給對方夾菜;有什麼好吃的,都會想著老伴;出去散步都相互攙扶,很多鄰居都說,這對“老壽星”真是讓人羡慕。“父母也是我們的榜樣,我們這些晚輩家庭都十分和睦,都是我爸我媽表率做得好。”張雅珍說。

2013年夏天拍的全家福
長壽秘訣:愛吃肉愛喝湯也愛湊熱鬧
張李氏做的飯,張鳳恩吃了幾十年,“我倆也不挑食,粗茶淡飯,吃的都是家常菜,土豆、白菜、茄子、粉條……有啥吃啥。”直到幾年前,家裡人輪流來給二老做飯,張李氏執拗不過,這纔把做飯的事交給孩子們。
兩位老人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8點吃飯,早上喝小米粥或高粱米粥;中午吃餃子或者餛飩;晚上以清淡為主,常喝湯。二老愛吃紅燒肉、排骨,喜歡吃帶餡的,孩子們經常給老人多包些餃子凍起來。張李氏老人愛吃甜食,家裡常備蛋糕,要是餓了饞了,她就吃點。
兩位老人喜歡旅游,2009年,在兩個兒子的陪同下還去過大連;2011年回了趟河北老家;去年孫子結婚,老兩口還特意從雙城市來到哈爾濱。“我倆就願意熱鬧,每年大年三十,我兒子兒媳都回來,兒子打麻將,我就忙著沏茶倒水,看他們玩我就高興,等到年初三,姑娘、女婿們都回來了,我老伴就忙裡忙外的,總想幫著乾點啥。”張鳳恩老人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在我百歲生日的時候照張全家福,要湊齊這42口人真不容易啊!”張李氏說。
張樹仁說,父母長壽可能也是因為家中有長壽基因,“我記得,我姥姥活了100歲,大姑活了102歲,我們兄妹七個都健在,我最大,都已經73歲了,很多人看見我們家人,都說我們長得年輕。”
采訪結束時,記者表示要給兩位老人拍照,張李氏老人趕緊拿起木梳對著鏡子梳理頭發。結婚75年,法國人稱為白石婚,英國人稱鑽石婚,俄羅斯人稱為王冠婚。如今,張鳳恩和張李氏老人已經相濡以沫走過75年,他們不知道這叫什麼婚,也沒有慶祝,“日子總要平淡地過,我們還要一起一直走下去。”